讀古今文學網 > 名人傳 > 讀後感如果將此書作為掃盲書籍,那就鬱悶了 >

讀後感如果將此書作為掃盲書籍,那就鬱悶了

很不幸,最初在幾年前買這本書就是衝著書裡寫的三個主人公去的。結果記得當時看了幾頁就不行了,覺得作者實在描寫的太過高深。直到最近,又重拾這本書,堅持看了下去,可到托爾斯泰那就快絕望了。才突然發現,自己的出發點是錯的。

我的錯就在於,把這本書當成了眾多的關於著名人物的傳記那樣,比如講個小故事,來個小花絮,或者介紹這些人物最突出的事跡等。可實際上,本書可不是這樣。如果真的想瞭解羅曼羅蘭的寫作意圖,以及他筆下的人物的情況,最好還是先對這些人有過瞭解。也許是因為這些人是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所以對他們的分析必然會建立在對其作品的分析之上,然後在基於這些來挖掘其蘊含的人物的觀念以及經歷。這大概就是我看得如此吃力的原因吧。對音樂的不瞭解,對繪畫的無知,對文學作品片面的瞭解,當遇到這樣的作品的時候,就只有絕望了。

現在才知道什麼叫“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是啊,這本書,先是作者和譯者讓我震撼了一下——強大啊!再看裡面的人物,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這些是什麼人?!是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是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之一,是俄國乃至世界文壇的代表作家!震撼啊!可是,我看了半天,僅僅知道,關於貝多芬:關於以前課本上《月光奏鳴曲》的創作緣由是假的,貝多芬即使耳聾但堅持創作,是身殘志堅的典範,和米開朗琪羅骨子裡的悲觀主義、懷疑主義不同,他是典型的樂觀主義,還有他把自己的侄子過繼過來,以及他對於拿破侖情感的變化等等。很淺顯,尤其看到傅雷還分析了貝多芬的作品,我就更知道自己還得“練幾年”。米開朗琪羅:有錢人,一生蒙受教皇的恩寵(應該是由於他的天才創作),和拉斐爾是仇人,西斯廷教堂的畫是極品中的極品,他竟然是雙性戀,等等。看到托爾斯泰,我感覺羅曼羅蘭的分析就更抽像了(也許是同行的原因),我已經不忍再說了。

可能對於藝術家的傳記都是這樣吧,對這方面的不瞭解,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如果是看關於歷史書上的政治人物、軍事人物的傳記,就會相對輕鬆些。也算是發現一項不足吧。

當然這僅是我作為一個菜鳥的一面之辭,相信高人不會遇到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