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包法利夫人 > 影評絕望的主婦 >

影評絕望的主婦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帶著喜劇色*彩的悲劇故事,是滑稽的風俗畫裡卑微的小人物們碎碎念著家長裡短,偶爾讓人心酸扼腕,但終究在畫框裡在塗料下,隔了一層。作者站在高處袖手旁觀,冷冷地嘲諷,卻還是讓我們不小心聽到他深深的歎息。

中學的時候看這個故事,只覺繁華滿目,被各種名目繁雜的精緻物品包圍,眼看著女主角一步步淪為拜物教徒,最終被高消費帶來的賬單淹沒。當時還覺得詫異,一部提心吊膽的偷情史居然以經濟危機的爆發而結束,真是太不浪漫太不和諧了。

現在再看《包法利夫人》,覺得福樓拜很有張愛玲的味道。熱熱鬧鬧地張揚著刻薄著,擺出一副“人間男女不過如此”的姿態,而結局時又不可遏制地 悲憫。不過,張氏的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存在著命運的多種可能性*;而《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命運走向則似乎被設定為無法抗拒,作者的悲憫也顯得更為濃烈和純粹。

我們永遠無法拔著自己的腳離開我們的生活,卻又不能不踮腳眺望那些視線之內生活之外的東西。愛瑪也是這樣,只是她的眺望得太過認真努力,導致肌肉酸痛體力不支,終於摔在生活的泥淖裡,重傷身亡。

愛瑪是一位主婦。對於主婦來說,她的生活空間和接觸的人群都固定而有限。可悲的是,這位主婦的身體裡,藏著一顆不太安分的文藝女青年的心。她 喜歡看小說,喜歡讀詩,喜歡散步和裝飾家居——作為主婦生活的點綴,這些倒也無傷大雅。要命的是,她喜歡舞會,喜歡和裝逼的文藝青年聊天。

如果說文藝是生活之外的微光,那麼舞會就是另一種生活的華麗掠影。侯爵的舞會是愛瑪一切癡狂行動的開端。後來推著她走向死亡的兩大因素——情愛和物慾,在這個舞會上都優雅地登場,帶著某種令人迷醉的光環。

生活過於安定而不需要斤斤計較掙扎打拼,心靈的真正呼喊卻又得不到迴響,光鮮華麗的生活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主婦陷入無人發覺的絕望境地——對當下生活的絕望。她開始用自己的方式逃離。可悲的是,她溫吞水一樣的丈夫從來就不曾留意更無法阻止。

從小說中設定的人物和情境來看,愛瑪只可能有兩種死法——在出離的路上被情|欲和物慾壓死,或者在規矩的生活裡窒息而死。愛瑪選擇了前者,從而使整部小說充滿了流光溢彩的生命力。

在包法利夫人的出軌道路上,舞會上的子爵是啟蒙者,他為整個故事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底色*;商人勒樂象徵物慾;萊昂和羅道爾弗象徵情|欲(只不過前者更重於“情”而後者更重於“欲”);而我們可憐的包法利醫生則象徵著平淡無聊的生活。

如果要追問誰殺了愛瑪,我也許會回答:包法利醫生。他用自己的缺位殺死了自己的妻子。這種缺位不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從未在精神上真正履行過作為一個丈夫的職責,雖然他未必是不願,而更多地是不能。

比起書中隨處可見的滑稽風俗畫,我覺得,包法利夫婦的悲劇,才是對整個社會更深入的反思。這種反思不是行為層面上的,而是精神層面上的。為什 麼無聊無趣的包法利醫生會以一個模範丈夫的姿態出現,而追求浪漫和愛情的包法利夫人卻被視為蕩婦?婚姻和其他一切規範生活裡合理合法的人際關係,難道僅僅 只靠財富和社會地位就可以維持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包法利夫人》在某種程度上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思考。這種思考可能比單純在制度上或行為上的思考更為深入。所以,包法利夫人的“出軌”還是得到了作者部分的理解和同情,雖然這種理解和同情並不徹底。

如果說包法利夫人的悲劇預約了我們的同情,那麼小說結尾包法利醫生的寬容和癡情則令人出乎意料而百感交集。包法利醫生永遠不會知道他自己在他 妻子的悲劇中他起了多麼大的作用,只是遵照社會上對於一個模範丈夫的規範,守護著,寬恕著——這種寬恕頗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味道,但他從不知道最需要寬恕的 是他自己,因為或許他還沒有反思到他和妻子之間真正存在的問題。他愛他的妻子,但從未理解過她——“無愛的婚姻”也許並不是雙方都沒有對對方的愛情,而是 雙方根本不曾真正理解。

《包法利夫人》中對女性*和物質的關係洞察與描寫也頗有意味。某種程度上說,這部小說有些類似莫泊桑的《項鏈》——女性*為了本不屬於自己的生活 而走向另一條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一些美好的東西被毀滅。而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的呈現方式便是物質,是各種華麗而昂貴的物件。

如果說男性*在傳統意義上象徵著理性*和規範,那麼女性*則象徵著感性*和不穩定的因素。所以,女性*和物質天生有某種關聯。物質直接而具體可感,並 且,它們是一切不穩定中唯一可以眼見而抓牢的東西。對女性*來說,物質的象徵性*也許遠遠超過了它們的實際意義。它們不在僅僅是世界的表象,而是某種生活、某 種情緒、某些態度的具體表現。女性*通過迷戀物質而迷戀著她所想像的那個世界,而包法利夫人就沉溺於這種想像之中,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