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包法利夫人 > 形象分析 >

形象分析

福樓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通過小說主人公愛瑪一步步走向墮落並悲慘死去的故事,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國時期社會風氣敗壞和道德淪喪的醜惡現實。

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前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她熱情美麗純潔,是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弱女子,農村姑娘,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幻想;後期的她卻變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後走向毀滅,是一個為社會所毀滅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形象。而這其中的變化卻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

既是如此,就不能單純地把前後兩個形象分開來逐個分析,必須把它們串聯起來從形象的變化過程來進行形象分析,這樣的形象才是鮮活的,生動的,有血有肉的。

在修道院學習期間是她形象轉變的開始,至少埋下了轉變的火種。有刺激性*的布道辭和風流故事,哀怨纏綿的傳奇小說,已使她產生了嚮往城市生活,特別是巴黎生活的念頭,幻想著浪漫的愛情奇遇。應該說這是所有少女的天性*,或者說是人類的天性*,任何文學作品對人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幻想,試想:人類缺少幻想,世界將會怎樣。包法利夫人的少女情懷受文學作品感染一觸即發,一發不可收拾,正是合乎情理之中。當然,平庸,呆板的丈夫無法滿足她的幻想更是使得她那顆躁動不安的心逐漸為資產階級fu敗社會風氣所俘虜。從男性*的角度看,我對包法利夫人背叛丈夫這種行為深表同情,哪個女人不想自己的丈夫出色*,就是不知道她有沒有想過在那個道德淪喪的時代出色*的丈夫卻可能會拋棄她。但這又能怪她嗎?墮落的環境已經腐蝕了她的心靈,不斷地刺激她奢華的生活欲|望。她沒錯,千錯萬錯都是時代的錯,如果時代也可以用對錯來劃分的話。然而妄想用曾經的轟轟烈烈來代替一生的平平淡淡這些事後才追悔莫及的例子實在也不少見。如果包法利夫人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也許她還不至於在絕望中死去,令人悲哀的是,這是她“少女時期的長夢”,在欣喜若狂中早已忘記了一切,以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在同上流社會的接觸中,她狂熱地夢想著享受一下巴黎生活的樂趣,很快就成為了流氓,高利貸者,投機分子圍獵的對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包法利夫人的欲|望正是和大多數人一樣極容易被人利用,這豈非又是人性*弱點之一。欲|望的驅使終致其一步步墮落而不能自拔。

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包法利夫人最大的不幸可能是沒有人理解她,她身邊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無疑她是孤獨的,內心的孤獨最容易令人墮落,她丈夫顯然不能幫她解決這一問題,她的心也早已飛走了,是和她的欲|望一起飛走的。所以當羅道耳弗一提起那“瘋狂的歡樂”,她就甘願為此犧牲一切;賴昂只說了句“巴黎就這樣做”,她就乖乖地委身於他。這又是多麼可憐的人啊!她周圍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搾取,掠奪,滿足他們各自的可恥欲|望,而她自己卻渾然不覺,可見欲|望的驅使往往是盲目的。 更令人心酸的是,包法利夫人至死也沒有明白罪惡的現實對她的毒害,臨死前,只留下一句“什麼人也不要怪罪”的懺悔語。這固然有其頓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義,卻也恰恰證明了當一個人身處其中的時候人的局限性*無法洞悉悲劇根源並不在於個人原因,而在於社會原因。 法國大文豪福樓拜以旁觀者身份將對那個社會的深沉的憤怒寄托於包法利夫人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塑造中,包法利夫人這一當局者的無知形象留給後人的就絕不應該只是可悲可歎,必須反思,反思人性*弱點,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後的反思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