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物簡史 > 第八章 愛因斯坦的宇宙(5) >

第八章 愛因斯坦的宇宙(5)

第八章 愛因斯坦的宇宙(5)

斯萊弗第一個注意到光的這種作用,意識到這對將來理解宇宙的運動十分重要。不幸的是,誰也沒有太多注意他。你會記得,珀西瓦爾·洛厄爾在這裡潛心研究過火星上的運河,因此洛厄爾天文台是個比較獨特的地方。到了20世紀的前10年,它在任何意義上都成了研究天文的前哨陣地。斯萊弗不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世界也同樣不知道斯萊弗,因此,他的發現沒有影響。

榮譽反而屬於一個非常自負的大人物,他的名字叫埃德溫·哈勃。哈勃1889年生於歐扎克高原邊緣的一個密蘇里州小鎮,比愛因斯坦小10歲;他在那裡及芝加哥郊區伊利諾伊的惠頓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保險公司經理,因此家裡的生活總是很優裕。埃德溫 還 天生有個好的身體。他是個有實力、有天賦的運動員,魅力十足,時髦瀟灑,相貌堂堂--用威廉·H.克羅珀的話來說,"英俊到了不適當的程度";用另一位崇拜者的話來說,"美得像美神阿多尼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生活中 還 經常幹一些見義勇為的事--搶救落水的人;領著嚇壞了的人穿越法國戰場,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在表演賽中幾下子就把世界冠軍級的拳擊手打倒在地,弄得他們不勝難堪。這一切都好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真的。儘管才華出眾,但哈勃也是個頑固不化的說謊大王。

這就很不尋常了,因為哈勃的生活中從小就充滿真正的奇特之處,有時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地出類拔萃。僅在1906年的一次中學田徑運動會上,他就贏得了撐桿跳高、鉛球、鐵餅、鏈球、立定跳高、助跑跳高的冠軍, 還 是接力賽跑獲勝隊的成員--那就是說,他在一次運動會上獲得了7個第一名。同年,他創造了伊利諾伊州跳高記錄。

作為一名學者,他也是出色得不得了,不費吹灰之力就考上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和天文學(說來也巧,系主任就是阿爾伯特·邁克爾遜)。他在那裡被選為牛津大學的首批羅茲獎學金獲得者之一。3年的英國生活顯然沖昏了他的頭腦。1913年他返回惠頓的時候,披著長披風,銜著煙斗,說起話來怪腔怪調,滔滔不絕--不大像英國人,而又有點像英國人--這種模樣他竟保留終生。他後來聲稱,他在20世紀2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在肯塔基州當律師,但實際上他在印第安納州新奧爾巴尼當中學教師和籃球教練,後來才獲得博士學位,並在陸軍待了很短時間。(他是在簽訂停戰協定前一個星期抵達法國的,幾乎肯定沒有聽到過憤怒的槍炮聲。)

1919年,他已經30歲。他遷到加利福尼亞州,在洛杉磯附近的威爾遜山天文台找了個職位。非常出人意料的是,他很快成為20世紀最傑出的天文學家。

讓我們稍停片刻,先來考慮一下當時人們對宇宙的瞭解是如何少得可憐,這是值得的。

今天的天文學家認為,在可見的宇宙裡也許有1400億個星系。這是個巨大的數字,比你聽了這話認為的 還 要巨大得多。假如把一個星系比做一粒凍豆子,這些豆子就可以塞滿一個大禮堂--比如,老波士頓花園或皇家艾伯特大廳。(有一位名叫布魯斯·格雷戈裡的天體物理學家 還 真的計算過。)1919年,當哈勃第一次把腦袋伸向望遠鏡的時候,我們已知的星系數只有一個:銀河系。其他的一切要麼被認為是銀河系的組成部分,要麼被認為是遠方天際眾多氣體中的一團氣體。哈勃很快證明這種看法是極其錯誤的。

在之後的10年裡,哈勃著手研究有關宇宙的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宇宙已經存在多久?宇宙的範圍有多大?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必須知道兩件事--某類星系離我們有多遠,它們在以多快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即現在所謂的退行速度)。紅移能使我們知道星系後退的速度,但不能使我們知道它們離得有多遠。為此,你需要有所謂的"標準燭光"--即準確測得的某個恆星的亮度,作為測算其他恆星的亮度(並由此計算其相對距離)的基準。

哈勃的好運氣來了。此前不久,有一位名叫亨利埃塔·斯旺·萊維特的才女想出了一種找到這類恆星的方法。萊維特在哈佛大學學院天文台擔任當時所謂的計算員。計算員終生研究恆星的照片並進行計算--計算員由此得名。計算員不過是個干苦活的代名詞。但是,在那個年代,無論在哈佛大學, 還 是在任何地方,這是婦女離天文學最近的地方。這種制度雖然不大公平,但也有某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這意味著半數最聰明的腦子會投入本來不大會有人來動腦子的工作,確保婦女最終能覺察到男同事們往往會疏忽的宇宙之細微結構。

有一位名叫安妮·江普·坎農的哈佛大學計算員利用她熟悉恆星的有利條件,發明了一種恆星分類系統。這種系統如此實用,直到今天 還 在使用。萊維特的貢獻更加意義深遠。她注意到,有一種名叫造父變星(以仙王星座命名,第一顆造父變星就是在那裡發現的)的恆星在有節奏地搏動--一種星體的"心跳"。造父變星是極少見的,但至少其中之一是我們大多數人所熟悉的。北極星就是一顆造父變星。

我們現在知道,造父變星之所以搏動,是因為--用天文學家的行話來說--它們已經走過"主序階段",變成了紅巨星。紅巨星的化學過程有點兒難懂,已經超出了本書的宗旨(它要求瞭解很多東西,其中之一就是單離子化的氦原子的性質)。但是,簡而言之,在燃燒剩餘的燃料的過程中,它們產生了一種很有節奏、不停地一亮一暗的現象。萊維特的天才在於,她發現,通過比較造父變星在天空中不同角度的大小,就可以計算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它們可以被作為標準燭光--這個名稱也是她創造的,現在依然廣泛使用。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只是相對距離,不是絕對距離。但是,即使這樣,這也是第一次有人想出了一個計算浩瀚宇宙的實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