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 > 第四章 領先一步:王興為何總是第一個 >

第四章 領先一步:王興為何總是第一個

保持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先把更多的機會放進自己的視野,才有抉擇的餘地。

對於社會能產生真實價值的東西,是事業最穩定的基石。不管這種東西是解決人與人的關係,還是人與物的關係。

互聯網時代是「產品為王」的時代,是完美主義者有著系統性優勢的時代。只有完美主義的人,才能把產品打磨得那麼出色,產品出色,整個公司就贏了。

快速學習能力成就開闊的視野

從校內網到飯否網,接連著引領創業風潮的王興,已經獲得了業界關注,大家覺得這是一位特別聰明的創業者。接下來他創辦美團網,又一次捕捉到互聯網浪潮裡的大浪花。很多人將原因歸結於聰明。

長著一張娃娃臉的王興,有一個代表著「聰明」的大腦門。我也曾經如此認為,他的聰明是超過一般人水平的。

不過,跟他的創業夥伴聊完一圈之後,我意識到,王興的聰明不是超出普通人範疇的聰明,絕不是一騎絕塵、讓人望塵莫及的天才型聰明。在中學、大學,王興也未展示出超乎常人的智商,絕不是班上最聰明的那一位。他的聰明更多是經過長久的自我訓練而培養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

王興推薦過一本書,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這本書談到,一些人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在這個行當泡的時間超過一萬個小時,超過這個時間,你就會觸類旁通,比一般人對行業的趨勢、細節更敏感,例如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為何比一般人更成功?因為他從小時候起就比別人對投資更感興趣。王興同理,在中學的時候,他就顯示了對互聯網新事物非同一般的興趣和熱情。

異類的一萬個小時是全情擁抱、全心投入、全力奔赴的一萬個小時,而不是很多上班的人週而復始、機械麻木的八小時累積起來的一萬個小時。即使在外界壓力極大的情況下——例如美團網落後於競爭對手拉手網、窩窩團,或者飯否網關停而不得不奔波在路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王興都保持著關注互聯網新事物的學習狀態。

他在國外留過學,英文好,能夠破除語言上的障礙,快速獲得最前沿的信息。大部分時候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別人的先進模式,在本土化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他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也很敏感,有強烈的探索未知的慾望,什麼東西出來就馬上涉獵。他習慣開上幾十個瀏覽器窗口,不斷地看,不斷地研究。2007年夏,iPhone剛發售,他就買來做研究。付棟平加入校內網的時候,和王興聊天兒,發現王興不只是看過SNS,國外很多網站他都聽過看過。

王興不是天才,他不是一開始創業就看得準,不然的話他也不會嘗試那麼多東西,折騰了近十個項目才找到校內網。

如果在聰明和好學之間選擇一個,好學才是王興最大的特點。他在學習上所花的時間比在任何其他方面可能更多:看書、查找資料、交流、學習同行、學習競爭對手、學習國外的典型做法。

他不是天生智商就高人一等的,而是好學高人一等。就像挖坑一樣,天才一鏟子挖一尺,你一鏟子挖一寸,堅持挖十天,別人來看坑的時候,也覺得你聰明,居然能挖出這麼深的坑。王興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是長期學習之後形成的結果。

博聞強識,先博聞再強識。你先吸收很多東西,再思考分析,得到這些東西的共性和差異性,建立起一套方法論。如果你能把這部分做好,已經比別人跑得更遠了,再加上你敢於嘗試,那就更不得了了。

總結起來,王興本人有三個特點:

·對世界充滿好奇,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

·獨立思考,就算做士兵,也要做明白為什麼要打仗的士兵。

·長期專注於研究互聯網領域。

而他內心始終有信仰,希望給社會創造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就想賺點兒錢。這也導致了他關注的是,能夠廣泛影響用戶,能夠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給人與商家的關係帶來深層次影響的事物。

他的邏輯思維建立於這一套理念:尋找的新興事物要能夠觸發用戶需求的底層。所以他能抓住互聯網浪潮中的大浪花,而非小浪花。

當時團購出來的時候,FourSquare也很火,大家也在考慮到底做哪個,這是兩朵典型的浪花,誰大誰小?王興得判斷團購和FourSquare到底滿足了用戶的什麼需求。他認為,FourSquare更接近極客的行為,用戶覺得新鮮,通過FourSquare好像成了這塊地的地主,並沒有什麼長遠的價值,是一股新鮮的風。團購是消費者拿到了實惠,商家拿到了客流,是能夠持續運轉的生態系統。在這些關鍵問題上,通過方法論篩選出他認可的能夠做得更大、更有價值、更長久的事情。

專注、好學、獨立思考,讓他比旁人思考得更深入,加上足夠的實幹精神,快速執行想法,這就是為什麼王興比別人跑得更快。

王興說:「互聯網改變一切,沒有被互聯網改變的行業都會被互聯網改變。」這本書的故事就是,一位信仰「科技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成長為企業家的。

他堅持創業的內心驅動力究竟在哪裡?也許故事得推向更遙遠的時候。

洞察機會蘊含的潛能

「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將(過去人生)這些片段串聯起來,你只能在回顧的時候將點點滴滴串聯起來。」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如是說。王興坐在美團網北京辦公室的工位上,引用這句話,解釋他為什麼會走上創業的路。

2011年4月23日,王苗開著妻子的寶馬3系車載我到他的水泥廠。他自己的車是奔馳350,但他嫌車太大了,交給司機開。王苗是王興的父親,這位瘦小的福建男人,在福建龍巖市永定縣開了一個水泥廠,總共投資6億元。王苗是大股東,佔有40%的股份。這個廠出產的閩福牌水泥是當地最好的水泥,2010年銷售額大約6億元,2011年超過7億元。福建多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從龍巖到永定,不過三四十公里的路,沿途都是海拔五六百米的山。過去有「閩道比蜀道更難」的說法,現在交通發達,全程都是水泥公路,只有幾處隧道和橋樑證明當年山路的艱險。穿過一座座橋樑的時候,王苗自豪地告訴我,造橋用的水泥就是他的工廠生產的。

王苗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當年是龍巖二中的教導主任、龍巖歌劇團的編劇,「文革」時被誣蔑為「龍巖三家村的大掌櫃」,1966年自殺。母親解放前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會計專業,導師是廈門大學經濟系主任、《資本論》譯者王亞楠。

在父親死後,王苗掉到了社會底層,回到農村種田。因為家庭成分不好,當時的招工、考學、當兵都沒有他的份兒。1979年農村搞副業,王苗去社辦企業當泥瓦匠,後來承包小的建築工程,做了包工頭,1981年賺了3萬元。1986年至1989年,社會掀起全民經商浪潮,當時流行一句話是「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等開張」。王苗投資開辦了選礦廠,篩選精礦出口貿易。1989年經濟形勢不好,他關閉了選礦廠,靜待時機。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王苗嗅到商機,馬上將十幾年積累的資金300萬元拿出來,與人合辦了一家年產8.8萬噸的水泥廠。2003年,他再次和人合夥投資6億元,辦了年產200萬噸的水泥廠。現在,年過六十的王苗已經不再管理水泥廠的具體業務,聘請職業經理人打理。

「我抓住了中國大時代的脈搏。」王苗說。奇妙的是,他這種敏銳的嗅覺似乎在兒子的基因裡傳承下來。在王興的創業故事裡,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他如何精準地踩到了每一次互聯網創新浪潮。

王苗對兒女的教育一向寬鬆、民主,充分尊重兒女意見。他希望王興能做陳景潤,專注科研,他不認為兒子有經商才能,希望兒子能讀完博士。在王興賣掉校內網之後,他還問王興能否到美國繼續完成博士學業。「他對我創業與否,不支持也不反對,尊重我的意見。」王興說。王興高中班主任吳老師覺得王苗在教育上很寬鬆,不像有些家長把孩子盯得死死的。

王苗家從不打麻將,也不會大吃大喝,「家裡有好的環境,大人勤勉做事,小孩也不會偷懶。」他喜歡書,買了很多書,也鼓勵兒女博覽群書。「兒女都是理科生,但人文素養都還可以,不像有的大學生,除了專業知識以外,文化知識少得可憐。我認識的很多有錢人,家裡什麼豪華傢俱、家電、車都有,就是沒有書,很糟糕。」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王興,在師長眼裡是個獨立、有想法的人,在同伴眼裡是個不會維護老師權威的學生。他喜歡科技,熱衷於動手做實驗,與賴斌強、陳亮等同是科技愛好者——後來,這兩位夥伴先後加入他創業的行列。由於家庭富裕,王興是龍巖市裡第一批擁有電腦的人,他甚至和陳亮他們動過賣上網卡的腦筋。他也是市裡最早接觸互聯網的,陳亮記得縣城剛有互聯網接入的時候,王興帶他們去了郵電局。王興有親戚在郵電局工作,為他們觸摸互聯網提供了便利。通過瀏覽器打開雅虎的首頁,在中國的一個小縣城裡就能看到美國最新的NBA新聞。互聯網的神奇魅力在他們的心靈裡種下了一顆種子。這是1995年的事。這一年通常被視作中國互聯網商業元年。丁磊在寧波搭建了他自己的BBS;馬化騰在深圳創辦了PonySoft站台;馬雲在杭州開設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張朝陽帶著ISI中國首席代表的頭銜返回了中國。

更早的時候,王興已經開始摸索這個世界運轉的道理。他和夥伴去爬火車,老師問他們為什麼這麼頑皮。他們回答:「我們在研究蒸汽機。」小學五六年級,他和夥伴一起接觸無線電,動手做錄音機、功放;在中學,他和夥伴們一塊兒讀艾柯卡、比爾·蓋茨、戴爾的書,一塊兒嘗試創業售賣調製解調器,討論《未來之路》描述的信息化的美好前景。這個時期,他也讀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奧格·曼狄諾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這些書他再未看過,因為「成功學能達到的高度是有限的」。他的夢想不是「成功」,而是來自他對科技的信仰,從做功放開始,他就「對結構感興趣,從根本上相信這個世界的運轉是有道理的」。

《數字化生存》是他的啟蒙之書,書中說互聯網的本質是移動比特比移動原子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你在降低人們社交成本的校內網上、在提升信息傳播速度的飯否網上,以及讓商家和消費者更便利地獲取對方信息的美團網上,能看到這種思路的一脈相承。

王興相信科技改變世界,他內心渴望的是,理解事物的本質,探究未來可能實現的方向,並轉變成現實,讓未來變得更美好一點兒——雖然這有點兒虛,但確確實實是他內心的驅動力。

談到王興後來的創業,王興的高中班主任吳老師覺得王興家的經濟實力起了很大作用,家裡情況允許他不是為謀生而讀書,也允許他失敗。從王興與他姐姐對家裡財富的態度來看,兩人對錢都不太看重,喜歡靠自己的能力掙錢。王苗以前告訴他的兒女,不指望他們賺多少錢,如果他們願意搞科研,對國家做點兒貢獻,他可以在資金上支持,讓他們生活得不至於太清貧。但是他的兒女都沒有走科研的路。王興的姐姐清華畢業後去了美國留學,在硅谷做工程師,自己買別墅和車,沒找父親要一分錢。王興除了最初的一部分創業資金來自父親的支持,此後再也沒要過父親的錢。他在北京的房子也是自己買的。他們都告訴父親,不會繼承他的財產,讓他多捐錢。「總不能留下錢給他們,讓他們只做個富二代吧。如果將來他們的孩子還花我的錢,那是悲劇。」王苗說。

「說幹就幹」的行動力

福建龍巖是個多山的城市,開門見山。在這裡度過少年時代的王興,1997年乘火車到北京讀書,才在華北平原第一次見到地平線上的落日。這一年給他更奇妙的體驗是坐在宿舍裡,登錄清華大學的BBS。這讓他感覺到「整個世界就在自己的指尖上」。

1998年10月,王苗和妻子到清華看望一對兒女,一家四口在「清華園」牌坊下合影。當時女兒讀大四,兒子讀大二。這是王苗一生中最自豪的時刻。

如果說王興的少年時代,他的家庭給他輸入了原始的商業基因,為他開闊眼界、獨立思考打下了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那麼,在清華的這段校園生活則完成了王興的創業啟蒙。

「清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最主要還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對我最直接的影響,不是專業課,而是前輩做事的高度。有機會在這樣的學校讀書,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清華,王興並不是一個好學生,像雷達這樣的專業課他並不喜歡,他更投入於軟件這樣的課程。他與同寢室的王慧文合買了一台電腦,整天上網鼓搗各種東西。

剛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宿舍不能上網,要去網絡實驗室。王興和王慧文兩人,看到登山協會會長上網,屏幕一片黑,顯示著綠字、白字、紅字。會長辟里啪啦地打著字,叨咕叨咕地聊著天兒。王慧文問王興:他幹嗎呢?王興接觸互聯網比他早,說:好像是BBS。王慧文又問:BBS是什麼東西呢?王興回答:很多人可以在上面提問。王慧文又問:你會用嗎?王興說:我也不會。他們走過去問會長:會長,我們聽過你的講座,你教教我們這怎麼用唄。

這個黑底的BBS就是水木清華BBS,當時上網的人都是精英,在水木清華上王興他們學到了很多有關創業的知識,也接觸到很多牛人。他們創業的時候,開發網站,編程水平不行,找到張美生幫忙。張美生就是當時水木清華某個版版主,現在是美團網頂尖的工程師之一。

清華大學裡有很多協會,比如王興他們加入過的登山協會。不過,對王興影響最大的協會應該是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這個協會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也是值得書寫的一個協會,從這個協會裡出來了很多創業者、投資人。一幫清華的天之驕子心中的一點點創業萌芽,在這個協會裡生長起來。

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是慕巖創辦的,他是第一任會長,現是百合網創始人之一。第二任會長楊錦方如今與王興同在美團網,是美團網副總裁。第三任會長倪正東,是清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的口號是:「你今天是創業公司,明天是商業領袖。」鼎盛時期協會有三百餘名會員,核心會員有三四十位。後來,不少人創業或者做風險投資去了。「這個協會對很多人來講是創業的啟蒙,除了講授一些關於創業、風險投資的課程以外,更多的是觀念上的改變,清華不僅是政治家和工程師的搖籃,將來也會是企業家的搖籃。」倪正東說。

慕巖回憶,1996年他和楊錦方在中關村打工,找了幾家中關村的小軟件公司,發現都是北京大學的文科生開的。他傻乎乎地問:「你們學哲學、歷史的,怎麼能開軟件公司呢?」對方回答:「我們定下方向,找你們清華的程序員寫寫就完了。」這讓他們深受刺激。回學校後,他們就寫了創立「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的申請。

王興加入了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成為活躍分子。倪正東對王興的印象是聰明、認真,是個怪才,說話不是長篇大論的,而是跳躍的,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慕巖覺得王興是典型的清華人,技術很強,對產品挺下功夫,人實在,不太會忽悠,這導致了他融資不怎麼順利。

1998年,協會主辦清華創業計劃大賽,這是國內第一個創業計劃大賽。協會邀請了不少人來演講,包括張朝陽——那時他的「搜狐」剛剛發佈不久。王興記得他是在張朝陽演講之後第一個舉手提問的人。通常只要有演講提問這個環節,他總是第一個舉手。

把產品做到極致

我問王興為何總是引領創業潮流,他回答:「我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我每次見到他,他都會說:「我正在做很有趣的事情。」

在賴斌強的眼裡,王興的三次第一絕非偶然。「他發掘能力很強,常常一個瀏覽器開上幾十個國外的科技網站,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技術。同時,他能幹。有些科技博客博主看到了未來,但光評論,不動手。王興有動手能力,身邊有人,能馬上去做。」

王興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強。「同樣畫一個東西,他就能比別人做得好。」賴斌強說,「校內網出來以後,兩三個月就有類似的網站出來。不論從功能上還是細節上,校內網都比其他網站好。」做網站一個頁面10個按鈕,王興會告訴員工右對齊比中間對齊好,如果員工不信,他會找出一堆文章來論證這件事。等右對齊完了,他會發現第三個按鈕比第四個按鈕偏移了一個像素,很難看。調整完,他又會發覺,在高度上,第五個按鈕比第四個按鈕多了一個像素。

王興是中國頂尖的產品經理之一。不過,達到這種水準的產品經理不是把用戶體驗做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把某些東西是否做到極致的問題。舉例來說,馬占凱做搜狗輸入法,首先是他要將這個概念說清楚,讓所有的人都明白。可能換一個產品經理做搜狗輸入法,用戶體驗也會做得很好,但他未必有這個思路去想到做搜狗輸入法。

產品經理第一個最重要的是決定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是不是有可行性。王興是很好的產品經理,因為他知道什麼東西是有前途的,這需要很有眼光,才能在很早的時候看出來。而不是做起來之後,很多人用著覺得好用,才能看出來這東西有前途。產品經理可能有些是天生的,但有些是花很長時間積累,看了很多很多東西才達到的。王興有前瞻性,是因為他花了很多時間看各種各樣的網站,達到一定的瀏覽量肯定是基本的要求。對產品經理,王興的觀點是:

所謂的很好的產品經理稱號,是別人給我封的,並不是我自己認為的。我覺得產品是要滿足用戶需求的。你要明白到底得滿足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需求,這是核心的事情。具體的做法有很多路徑,大家可能完全風格不同,但都很好。我覺得很多人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捨本逐末,他忘記說這是幫什麼人解決什麼問題,他會被一些小的花絮所干擾。就像在微信的發展過程中,這個團隊很有文藝氣息,對吧?比較有文藝情懷,當然是錦上添花,但我認為這不是關鍵。如果一個產品沒有把基本功打紮實,沒有分清楚什麼是核心需求,沒有明白要滿足用戶的哪些需求,學那些文藝情懷,完全是誤入歧途了。

互聯網時代是產品為王的時代,是完美主義者有著系統性優勢的時代,只有非常強的完美主義的人,才能把產品打磨得那麼出色。產品出色,整個公司就贏了。

王興是非常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對事情要求苛刻,總是高標準要求他的夥伴們做出的東西。常常是他辟里啪啦地說完一堆問題,對方就不說話了,因為認同王興說得對。對程序員來說,做功能、做體系、做架構很重要。王興是,有一點點不爽的地方都會說,例如標點符號不太好,某個字說得不合理。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做產品要求也很嚴格。

在他的創業夥伴與員工的眼裡,他不是一個嚴厲、霸道的人。雖然與他初次見面的人容易覺得他不太好溝通,實際上他很NICE。他比較堅持,又不會很固執,只要有足夠的理由就能說服他。同時他是苛刻的,追求完美的,他不會罵人,不過要得到他的讚許很難。他始終給人一種壓力:你必須跟頂級的東西看齊。

他是典型的「極客」,浸淫互聯網多年,也對自己的產品體驗至深。他去珠峰大本營,一路行程通過飯否發佈出來;他聚會的時候,會將周圍人的手機借來發消息到飯否,對比不同型號手機在飯否上的效果。他在美團網上消費,親身體驗後,增加了美團網短信評價的功能。這樣用戶消費之後,就可以通過短信來點評這次消費。逾期不消費退款的條款也是他有了體驗之後提出來的。

「發現眼光、執行力、細節,決定了他能很快地衝出去,百米賽跑起跑他跑得很好。」賴斌強說。

和國內其他人相比,王興的眼光是全球性的,不是緊盯著中國,也沒心思跟著中國已有的。他學有潛力的、有未來的。這是他的長項,也是他的短處。長處是善於發現具有巨大潛力的新東西;短處是沒有原創性創新。但他能發現具有生命力的東西,這已經非常難得了,其間他看了幾百個公司、幾百個模式,才篩選出這個東西。

他是發現者,而非創造者。

很多人也詬病這一點,為什麼王興,或者以王興為代表的中國年輕創業者,不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創新產品?追根究底,中國的社會、教育、商業環境並未提供誕生開創性創新的肥沃土壤。這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距。王興說:

國內的SNS做得有好有壞,但離Facebook差距太遠了。一方面,國內有QQ,搶佔了不少市場;另一方面,我們與美國整體差距挺大的。做一個頂級公司,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團隊能搞定的。從IBM、微軟、Google到Facebook,是四代頂尖IT公司。做到這個程度,不是個人和團隊的努力,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水平的體現。差距是全方位的,如果我做,我也做不到Facebook那級別。像百度在中國很牛,但和Google不是一個量級的。

2011年春節,王興去美國姐姐家過節。他姐姐也是軟件工程師,在硅谷安了家。這一次硅谷之旅對王興衝擊很大。「硅谷真的相信科技改變世界,他們已經走出了IT的圈子,生命科學、能源等都衝到了前沿。硅谷有個民營公司做火箭發射,做了八九年,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將15億美元的合同交給這家公司。為什麼發射火箭一定要讓政府干?他們真的相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自2006年在美國投資人那裡融資失敗後,他再也沒找過美國投資人。這次硅谷之旅,他見了美國一批頂級投資人。這些投資人不僅關注財務回報,還關注是否能夠改變世界。「我想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但我們注定在這個世界裡,不可能在別的世界裡,所以我們做好事情,改變世界,對我們自己是有好處的。」

他深刻意識到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像雲計算這樣根本的變革,國內外的差距如同一百多年前外國有蒸汽機而中國沒有的差距。他為此著急。

在他眼裡,國內的創業環境正變得更好。「各個角落都在改善,融資也更容易了,VC更多了,天使投資也更多了。」對於國內時時刻刻在提的「創新」,他認為「創新很難直接鼓勵,只能鼓勵嘗試,甚至鼓勵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