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遠古外星人:如果我們並非地球的主人,他們會回來嗎? > 第七章 外星DNA,地球生命 >

第七章 外星DNA,地球生命

1600年2月17日,多米尼加(Dominican)托缽修會修士喬爾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在火刑柱上被燒死了,因為羅馬宗教法庭(Roman Inquisition)指控他犯了異教罪。布魯諾相信,上帝和宇宙是等同的,這被視為異端邪說。在被移交到國家法院之後,他被判處死刑。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布魯諾被判有罪是因為他認為地球圍繞太陽轉,而不是太陽圍繞地球轉,但是這只是布魯諾眾多理論中的一種,正是這種理論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布魯諾認為存在著大量行星、恆星以及星系。最重要的是,他公開宣稱,包括智慧生命在內的生命形式,存在於無限宇宙中的許多個世界上。

生命存在於宇宙中的其它地方,這種信仰被稱為宇宙多元主義、世界多重性或直接就是多元主義。這種信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以及美國的幾位開國元勳,尤其是本傑明•富蘭克林1(Benjamin Franklin)和約翰•亞當斯2(John Adams)。泰勒斯——在我看來,不幸的是——也是嘗試不借助神話來解釋萬物規律的人之一。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把泰勒斯尊稱為西方哲學之父。我們現代人鄙視、不尊重神話和傳說。我們應該認識到正是泰勒斯為我們今天的認知奠定了基礎。自泰勒斯以來,我們掃除了成千上萬年的歷史,因為這些歷史都是建立在神話基礎之上,或是融入了神話中的。

在希臘,多元主義的最強有力支持者就是原子論者。他們相信整個世界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原子和虛無。這些人尤以留基伯(Leucippus)、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和伊壁鳩魯(Epicurus)為代表。這幾位哲學家之所以會持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基於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反對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贊成地球的唯一性。這兩位現今都非常有名的哲學家認為,地球是唯一的,因此就不存在其它世界之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贏得了這場廣泛爭論的勝利。但是,現在證明至少他們的觀點中有一部分是錯誤的。不過,2000多年之後,顯然他們的懷疑論仍在科學界繼續。雖然我們尚未找到外星生命存在的絕對證據,但是外空生物學研究者已經證明,有眾多行星和衛星具備生命生存的必要條件和因素。(尋找地球之外的生命,並研究外星環境對有機體造成的影響,這樣的研究者就是外空生物學研究者。)由於最近幾十年來人類減少了太空計劃的數量,所以我們或許不能很快找到外星生命的證據,或許只有靠猜測才能滿足我們自己,這真是一個不幸的事實啊。

在20世紀60年代,這一狀況有了大幅改變。世界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證明太空才是最終的邊界,並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優越性,此時全世界為之著迷。這一偉大抱負的絕大多數焦點都集中在使太空軍事化,讓太空裝備上一系列情報收集人造衛星(如果不是武器的話)。但是普遍認為,其真正的目的被粉飾上了一層冠冕堂皇的措辭。尤利•加加林(Yuri Gagarin)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此時蘇聯成功獲得了該領域中的首座獎盃。如果說這個獎盃不足道的話,接下來在1969年7月21日第二個獎盃到手。那一天,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一個成功在月球表面行走的地球人。自那時起,除了在火星上安置許多機器人之外,人類並沒有親自深入到太陽系更遠的地方,更不要說整個宇宙了。“大膽深入無人曾去過的地方”,至少在目前看來,還是僅局限於好萊塢的電影中,他們充分利用電腦製作(CGI)來實現這一壯舉。

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德雷克在西弗吉尼亞州綠堤(Green Bank,West Virginia)的國家廣播電台天文觀測所(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發出了首次搜尋外星文明的無線電信號。搜尋地外文明計劃自此開始。這之後不久,德雷克擬定了“綠堤方程式”,它是能夠計算出宇宙中其它地方存在生命可能性的數學公式。“綠堤方程式”試圖識別銀河系中同地球相似的眾多行星,因為地球上的環境被視為是生命繁衍的基本條件。

德雷克的方程式——成為眾所周知的公式——在搜尋外星生命方面是一個深得人心的方法,雖然它從未能合理地提供很好的指示,說明生命有多麼普遍——或不普遍。有些外空生物學研究者認為,這個方程式太局限了,因為它僅聚焦於生命起源的行星,而不是生命被播種的地方。由於人類可以來回往返於各個國家,所以生命或許也可來回往返於各個行星。尤其是,地球上的生命都是源自別的某個地方,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就不能被包括在“德雷克方程式”的測算結果當中!絕大多數科學家會指出,這個方程式中的所有因子都是未知數,所以一切結果都是推測而已。如果按照“德雷克方程式”來計算,那麼也就意味著宇宙中存在生命星球的數量從零到數十億都有可能,這取決於人們相信“德雷克方程式”的程度。“德雷克方程式”是一個煙幕彈,從德雷克創造這個方程式的方法來判斷,似乎他是有意而為之。

同“德雷克方程式”相關的另一種科學方式就是“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恩裡科•費米3(Enrico Fermi)於1950年提出了該悖論。費米悖論認為,外星文明存在的極大可能性和證明其存在或同外星文明接觸的證據缺乏,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悖論。當然,由於科學拒絕研究或認可同外星文明潛在接觸的證據,所以這個悖論本身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另一個悖論。

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沃特盧市(Waterloo,Ontario)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的阿德裡恩•肯特(Adrian Kent)認為,或許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說明外星人為何沒有通過射電天文學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存在。他認為,除了地球之外,在宇宙的其它地方也可能存在信息資源競爭。因此,高級物種就可能為了自己的目的而開拓其它星球,這個觀點正好同撒迦利亞•西琴所提出的理論不謀而合。如果事情是這樣,那麼“星球大戰”(Star Wars)就不僅僅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而很有可能是遙遠的銀河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

不切實際的研究者以及持懷疑態度的人常常使用“德雷克方程式”和“費米悖論”這兩種很好的方法來嘲笑整個領域。為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裝備了一台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該望遠鏡旨在搜尋能夠從地球上看到的行星,它們能夠繞過或穿過其前方的恆星。該望遠鏡自2009年3月啟用以來,就一直在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回信息。截止2011年2月,這台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已經確認了15顆新行星,發現了1235顆備選行星,這包括我們太陽系之外的最小行星。2011年3月,已經證實我們的銀河系有至少20億顆類地行星,即所有類似太陽的恆星數量的2.7%。如果我們將其推展到其它星系——已知的宇宙中有將近500億個——可能那裡存在1000億個類地行星。這是最少的情況!那麼,顯然在那之外的某處存在其它生命形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因此,過去我們被外星生命造訪過的幾率也增加了。

 

33.胚種論

假使外星生命沒有同我們人類接觸過會怎樣呢?假使我們就是外星生命又會怎樣呢?假使我們——地球之上的所有生命——來自其它地方又會怎樣呢?生命並非起源於地球這個觀點古已有之。首批已知的胚種論——這是該觀點的科學命名——支持者中的一位就是蘇格拉底4(Socrates)的學生,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5(Anaxagoras)。阿那克薩哥拉認為,宇宙是由無數胚種構成的。他認為,這些胚種在到達地球之後產生了生命,他杜撰了術語“panspermia”(胚種論)。

1864年,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重新提出了生命的外星起源說。在19世紀70年代,他的實驗思維得到了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爵士(Lord Kelvin)和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的支持。在20世紀初,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凡特•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提出,穿越太空的細菌孢子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胚種。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同他斯里蘭卡(Sri Lankan)的學生以及後來的長期合作者錢德拉•維克拉馬辛哈,在20世紀70年代重新提出了這個觀點。霍伊爾於2001年去世之後,維克拉馬辛哈仍然大力宣揚這個觀點。

人們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地球,在地球之上進化。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學說,這種學說滲透到一切科學領域。然而,胚種論同物種起源學說背道而馳。這就是為何遠古外星人理論會在科學界備受爭議的原因。

不過,進化論有一個大缺點,也就是其出發點的問題。達爾文提出,生命起源於某個“溫暖的小池塘”,就像是一個地質爐子,某些成分在這當中偶然聚在一起,意外地創造了生命之湯。1857年,路易•巴斯德指出,微生物總是源自於先前存在的細菌,因此我們所知的地球之上的生命總是源自於先前存在的生命。總而言之,達爾文錯了,但是這並沒有阻礙達爾文的生命起源觀點繼續佔據西方科學的主導地位。巴斯德和達爾文之間的僵持局面因為這樣一個事實而變得非常有趣,即達爾文的模式是一種理論,而巴斯德的結論是建立在科學實驗研究基礎之上的。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科學還是更樂意相信達爾文,推廣這個尚未得到證明的理論!

胚種論的核心是DNA,因為沒有DNA,就沒有生命。直到1953年,詹姆斯•D.沃特森(James D.Watson)博士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才發現了DNA分子結構。他們還因這項發現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項發現指出,DNA的複雜程度簡直讓人難以置信。克裡克稱之為有史以來最棒的照相複印機。我們一如既往地驚訝於我們的計算機的存儲能力,它能存儲許多個兆位的信息數據。不過,我們細胞中的DNA所能存儲的信息數據更巧妙、更複雜。

DNA結構的發現——雙螺旋結構——是一項偉大壯舉,克裡克的即時反應讓人大為吃驚:DNA錯綜複雜、完美無缺,他總結指出,DNA不可能在原生流漿中形成,這種原生流漿在40億年前支配著地球。維克拉馬辛哈在著作《宇宙龍》(Cosmic Dragons)中指出:“生命的原始形式即使是在分子層面而言,也是極為複雜的。退一步說,將無機系統轉變成生命,這被認為是困難重重的。”此外,地球之上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供像DNA這樣的複雜系統形成。那它是從哪裡來的呢?有趣的是,地球之上的生命起源同物質累積的最後階段符合,這些物質來自於經過太陽系的彗星。純屬巧合嗎?克裡克可不這樣認為。他認為,DNA來自宇宙中的其它地方,他贊同胚種論。所以,在這位發現了生命結構——DNA——的科學家看來,生命本身就是來自外星的。

克裡克提出,DNA位於流星和彗星的尾巴上,從宇宙中的某個地方來到地球。克裡克並沒有指出DNA具體源自哪裡。其觀點暗示,因為DNA是外星的,所以很有可能宇宙中其它地方還有以DNA為基礎的生命,這些生命同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極為相似。

自從克裡克提出這種理論以來,有些科學家就沿著這條思路深入研究下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天體生物學家路易斯•阿拉曼多拉(Louis Allamandola)發現,核糖核酸——同DNA非常相似——在星際空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這就意味著,穿過星際空間的任何物體,不論是彗星還是流星,都會帶上核糖核酸,然後把它帶到某個行星之上。科學界總是不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即生命能夠被流星或彗星攜帶。他們認為生命會遭遇強輻射,因此不可能倖存下來。但是,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指出,如果細菌存在於流星內部,那它就能避免強輻射。

阿拉曼多拉的研究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即宇宙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核糖核酸,這說明我們的宇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旨在創造以核糖核酸/DNA為基礎的生命——不僅僅是在地球之上,或是在我們星系中的某個部分,而是在整個宇宙中!因此,生命是宇宙中必要的事物。這也就是說,整個宇宙到處都是以DNA為基礎的生命。也就是說,生命,如同存在於地球之上的那樣,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是獨一無二的,其它星球上也存在類似的生命形式。的確,宇宙中的其它地方還存在著DNA,它們時刻準備著來到我們地球之上,現在這看起來是極有可能的。這些研究發現對於遠古外星人問題而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雖然這是一次偉大的科學發現,但是科學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不願意接受這項發現。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達成了共識:可能存在外星生命。但是,即使的確存在外星生命,對於我們而言,想要同他們進行積極的接觸還是難以實現的。總之,外星人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們指出,宇宙的構造——空間-時間——阻礙了生命穿越如此廣大的星際空間。問題在於食物、壽命、燃料以及其它地球上的物品,這些東西都是重要的因素。因為這些障礙的存在,他們還是秉持一貫的觀點,即人類就是唯一的存在。

 

34.人類是火星人

地球上的生命通常會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被發現,包括海洋最深處的裂縫中,活火山中最熱的火山壁上。在我們認為不適合居住的環境中尋找生命,例如在墜毀於地球之上的流星中尋找生命,這看起來似乎沒有希望,但還是可能的。在流星當中找到生命就能證明,生命存在於太陽系的其他某個地方,從而推翻科學的共識,即生命僅僅存在於地球之上。

位於亞拉巴馬州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提出,在罕見的隕星中找到的絲狀體和其它組織,看起來像是外星生命的微觀化石,有點像被稱為藍藻細菌的藻類。他研究了3個隕星剛剛裂開的表面,發現了這些特徵。這些隕星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隕星,其中一顆是“奧蓋爾隕星”(Orgueil)。這顆隕星於1864年5月14日墜落在法國小鎮佩雷洛特(Peillerot)附近。胡佛發現的一些細菌雖然看起來不那麼相似,但實際上和地球上發現的細菌有很大關聯。他的研究發現表明,地球上發現的一些細菌有著外星的血統。

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生命的最佳候選地是火星。在太陽系的早期階段,火星和地球的環境條件極為相似。只是到了後來,火星才成為了不適合居住的星球。雖然我們從未到過火星,但火星人可能到過地球。我們知道,一個據估計有10億噸重的岩石從火星來到了地球。我們知道,細菌有能力穿越兩顆行星之間的長距離,在行星和地球的巨大撞擊中存活下來。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那麼它們必定會乘著隕星來到地球。

“艾倫•希爾斯84001”(Allan Hills 84001)(通常縮寫為ALH84001)是一塊火星隕石。1984年12月27日,艾倫•希爾斯在南極大陸發現了這塊隕石。1996年,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走進白宮新聞發佈廳,打破常規,向全世界宣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找到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讓這塊隕石一舉成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大衛•麥凱(David McKay)相信,他發現了來自火星的細菌微觀化石,這些火星細菌微觀化石的基礎是隕石內部的碳酸鹽小球。由於對立的科學陣營,不誇張地說,自1996年以來,這種特別的隕石是否含有外星生命的問題備受爭議。這再次表明,外空生物學看起來並不像一門嚴格意義上的科學。

目前地球上我們記錄在冊的可能來自於火星的隕石有34個。它們當中有2個在表明火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方面,能同“ALH84001”相媲美。其中一個是“謝爾戈蒂隕石”(Shergotty),它於1865年8月25日墜落在印度的謝爾戈蒂。據說,其內部顯示有生物膜的殘留痕跡,因此可以作為微生物群落存在的證據。另一個是“納克拉隕石”(Nakhla),它於1911年6月28日墜落在印度的亞歷山大市(Alexandria)。許多人親眼目睹了它的墜落過程:在落到地上之前,在上層大氣中爆炸,炸成了40塊碎石,然後落到地球上。經過分析研究,“納克拉隕石”被證明是第一個顯示出液態加工過程的火星隕石。這塊隕石含有碳酸鹽和含水礦物質,這些物質是在水中進行化學反應後產生的。科學家們還瞭解到,這塊隕石絕對接觸過水,這證明火星之上曾經存在過水。還有更進一步的證據證明,有些碎石中含有碳,但是碳的存在不足以讓所有科學家們相信細菌曾經存在於火星之上。

最近幾年對火星的研究已經證明,火星上的確曾存在大量水。雖然現在的火星表面極冷、極乾,不足以維持已知的生命形式,但是有證據表明,液態的水或許存在於火星內部。

這再次支持火星上曾經存在基本微生物的觀點,但是這——不足為奇——並不是科學的共識。為了解決這個爭論,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員於2011年開始研製一種裝置,希望能夠提供證據證明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或許還為地球帶來了生命。該研究小組研製的裝置能夠發現DNA或核糖核酸,小組成員有:克裡斯托弗•卡爾(Christopher Carr)、博士後克拉麗莎•呂(Clarissa Lui)、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行星科學系”(Department of Earth,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系主任瑪麗亞•蘇伯爾(Maria Zuber)、馬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哈佛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加裡•魯弗肯(Gary Ruvkun)。他們把這項研究稱為“搜尋外星染色體組”(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Genomes,SETG)。他們的裝置可以獲取火星地表之下的土壤樣本,然後進行加工處理,分離出任何可能的有機體,放大它們的DNA或核糖核酸,利用生化標記來搜尋特定的基因序列,這些特定的基因序列幾乎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所普遍存在的。他們希望,一旦研製成功,他們的裝置就可以安裝在某個運載工具上,去火星執行探測任務。

當探測器在火星著陸後,顯示火星上並不存在生命。不過,自那時起,該結果就備受質疑。來自隕石的證據以及類似的這些圖片——火星表面的霜——表明,火星上曾有過生命。

一旦這個裝置發射成功,就會成為為數不多的幾個發射到火星搜尋生命的裝置之一。第一個裝置是在1976年裝載在北歐海盜火星探測器(Viking Landers)上發射的,其結果不明朗。人們普遍接受的1976年試驗的說法是,證明沒有生命跡象存在。但是該項目的主要研究者吉爾伯特•萊文(Gilbert Levin)則認為,這個結論下得太倉促。1986年,他重新調查了這些結論,認為北歐海盜火星探測器或許已經找到了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證據。

“北歐海盜火星探測器二號”發回的一張圖片顯示,在著陸點發現了霜,這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支持火星上曾有水的觀點。但最重要的是,其中一個實驗是為了探測會進行新陳代謝的微生物。當這個實驗在兩個北歐海盜火星探測器上進行時,其結果都呈陽性。雖然直接出現了陽性結果,但還是沒得到重視。還需要再說什麼嗎?

 

35.外星探測器

錢德拉•維克拉馬辛哈教授指出,在1982年以後,宇宙生命和胚種論的證據已經充分到了不可辯駁的程度。但是,準備接受支持者們發表文章的出版機構都在一夜之間紛紛倒閉。他一如既往地公開表達他的觀點,在1982年之後,人們變得無動於衷,即所有受人尊敬的雜誌社和出版機構宣佈,胚種論和相關觀點都是禁忌。雖然大量科學數據表明生命並不是起源於地球之上,但是針對生命起源於地球之上這個科學定理的任何質疑,都得不到出版。

他補充說道:“雖然公眾喜歡這樣的觀點,但是不論有多強有力的證據存在,科學還是希望通過保持緘默來規避這些話題。有一條不成文的科學教條,即外星生命不存在於我們臨近的地帶,或者即使這樣的生命的確存在,它也同我們的地球毫無關係。”維克拉馬辛哈見證了這種“緘默”。2010年3月,卡迪夫大學天體生物學中心的維克拉馬辛哈被撤職了,其部門的研究經費也撤銷了。

生命就是被播種在地球之上的,維克拉馬辛哈在該觀點之上走得更遠。他認為,外星生命形式每天都在通過流感病毒進入我們的地球。他發現,流感的爆發通常伴隨著大量流星雨的出現,這些流星雨同外星物質一道被留在了地球的大氣中。特別是,他相信,諸如西班牙流感病毒這樣的疾病,實際上是乘著隕石從太空來到地球之上的,這在1918年到1920年間造成了大量死亡。西班牙病毒造成了5000萬到1億人死亡,即世界人口的8%到16%。這成為了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災害之一:約5.5億人,即世界人口的32%遭到感染。受災最嚴重的地方當屬西薩摩亞(Western Samoa),在那裡約有90%的人遭到感染,1/3是成年男子,1/4是成年女子,還有1/10的孩子失去了性命。

致命的第二波又在短時間內席捲了全球,如此之快的傳播速度是人類的運載工具所無法實現的,所以這種病毒確實是來自太空。劉•韋恩斯坦(Lau Weinstein)認為:“雖然在局部地區會發生人對人的傳播,但是這種疾病在同一天出現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另一方面來說,疾病的傳播相對較短的時間也需要數天甚至數周。”能夠證明外星傳播機制的最佳證據就是,1918年冬天,這種疾病突然出現在阿拉斯加州(Alaska),這個州的多個村子被隔離了數個月。

維克拉馬辛哈還提到了“雅典瘟疫”(Plague of Athens)和“查士丁尼瘟疫”(Plague of Justinian)作為進一步的證據——這些瘟疫源自外星。雅典瘟疫是一場毀滅性的傳染病,它在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1年)的第二年傳到了希臘首都,這場瘟疫的起因尚不得而知。查士丁尼瘟疫於公元541年到公元542年橫掃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內的整個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它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維克拉馬辛哈還認為最近發生的“非典”(即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具有潛在的外星成份。“非典”在2002年11月到2003年7月幾乎演變成了一場大流行病,造成已知8422人感染上病毒,916人被證實死亡。僅在一周之內,“非典”就席捲了中國的香港特區以及全球37個國家,在地球的上層大氣中發現了細菌。雖然人們知道風暴、季風、火山活動等會把細菌帶到這些地區,但是地球大氣層的中層也是流星開始分裂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所搜集到的證據表明,最嚴重的那場流感恰好同11年一個週期的太陽黑子活躍時期相同。免去維克拉馬辛哈的職務不利於他找到證明這種可能性的證據。他指出,多達1噸的細菌性物質可能每天都在從太空中落到地球之上,這些物質轉變成約1019種細菌,即地球表面每平方米就有2萬個細菌。如此多的細菌物質讓人大為震驚,絕大多數細菌物質只是附加在地球上不能進行培養的細菌菌從中。但是在有些情況下,這些細菌物質會對大自然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死亡和毀滅。如同生命來源於其它地方一樣,死亡有時也來自於外星。

維克拉馬辛哈還認為,他的結論同我們的祖先得出的結論相同。古代中國的天文學家記載了眾多事件,講到了彗星出現之後會產生瘟疫和災難。編於公元前300年的《馬王堆帛書》(Mawangdui Silk Texts)詳細記載了29種不同的彗星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各樣的災難,這些災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維克拉馬辛哈總結道:“所有遠古文明,無一例外,都以一種惶恐且敬畏的態度來看待彗星。人們認為彗星預示著厄運、疾病和死亡,讓人類捲入殺戮中,污染莊稼,傳播疾病和瘟疫。……遠古文明——古中國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奠定了哲學、科學、天文學的基礎,他們的觀點不應輕易地就被忽略掉。”這樣看來,我們幾乎是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因為正是有了最初對胚種論的推崇,我們得到了把神話從“科學途徑”中清除的動力。但是,胚種論讓我們再次把傳說、神話、古代故事納入話題中。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生命是否是宇宙的必然產物。這也就是說,《聖經》以及其它宗教書籍所說的上帝創造了生命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雖然是由上帝創造了生命,但是上帝是否得到了眾神——外星生命——的幫助呢?他們在宇宙中傳送生命,從而幫助造物主在任何地方創造生命,讓這項任務不僅具有科學性質,而且還具有宗教性質?

針對外星探測器是否被發射出去的討論,通常聚焦於被稱為“馮•諾依曼”(von Neumann)的探測器,這個探測器是以匈牙利物理學家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命名的。在太空中,這種探測器會利用它們探測到的星系中的原始物質來進行自我複製,隨後又會轉變方向進入太空中的其它地方搜集更多數據。(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史詩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中的龐然大物,實際上就是一個“馮•諾依曼探測器”。該電影最初設計的開場就是科學家解釋“馮•諾依曼探測器”為何是太空探索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庫布裡克後來把這部分開場從電影中剪掉了。)許多人認為,這種自我複製——即馮•諾依曼——探測器是太空探索最有效的手段。

我們已經執行了許多次太空載人探測任務。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努力充其量能被稱為是“麻煩的過程”。借助我們最基本的太空飛行技術,我們知道,為了能夠進一步深入太空,只能依靠機器人,它們能更容易穿越更長的距離。當然,在進行深入太空探索方面,機器人的作為極其有限。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能夠進行自我複製的機器,因為它們能在發現之旅中進行加工處理,換句話說就是播種。這種自我複製的機器越小,就越容易被發送出去。碰巧,地球上最完美的“納米材料”就是DNA。

 

36.火星的真相

火星之上曾有過生命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通信專家莫裡斯•查特萊恩(Maurice Chatelain)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認為為古代遺址增輝不少的金字塔就是外星遺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們的陣營一直致力於尋找明顯的證據,來證明太陽系中的其它地方存在人造建築。這能增強他們論點的說服力。

遠古文明的最佳備選之地就是火星,我們經常提到“來自火星的綠色小人”。1974年,《伊卡羅斯》(Icarus)雜誌刊登了由小麥克•吉普森(Mack Gipson,Jr.)和維克托•K.艾布洛德比(Victor K.Ablordeppy)寫的一篇文章,該文指出:“三角建築以及類似金字塔的建築在火星表面被發現了。”是在火星的埃律西昂(Elysium Quadrangle)地區發現的。作者們指出,這些建築形成了三角和多角陰影,顯現出金字塔形。當然,作者們似乎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因為“陡峭的火山錐和隕石坑就在幾公里之外的地方”。這4座金字塔是成對的,在平原上彼此呼應。

傑出的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決定在1977年對這些建築進行一番評論。他最初寫道:“最大的一座建築,其地基有3000米長,1000米高。”他將這個建築同地球之上的人造建築進行了比較:“……比蘇美爾、埃及和墨西哥的金字塔還要大。它們看起來已經遭到了侵蝕,年代很久遠,或許只是多年來由噴砂形成的小山。我想,它們值得我們注意。”1996年,羅伯特•鮑威爾和格雷厄姆•漢考克終止了他們對埃及和墨西哥金字塔的探索,開始寫一本關於火星異常事物的綜合書籍。他們在思考:“那些異常現象是否就是首個表明火星上存有遠古外星文明的‘證據’?這種看法同許多獨立研究員們的看法一致。”

“北歐海盜火星探測器一號”於1976年7月25日拍攝到了火星上的賽多尼亞(Cydonia)地區,自此有關火星的爭論模式發生了改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後來分析了這組照片,人們看到了一個長約2英里,寬約1英里的區域,該區域看起來像人類的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回想起來,因為某個不為人知的原因——決定在6天之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這種“自然怪相”。雖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盡量使用幽默的語言表達,但還是未能在新聞發佈會上準確地傳達出這些信息。有些人在想,這是否就是某個人造的遺址呢。

1976年,北歐海盜火星探測器拍攝的圖片,看起來就像人的臉。接下來的幾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又發射了一個探測器到火星上,重新拍攝該地區的圖片。這一圖片引起了廣泛的猜測,人們認為發現了一種火星文明。

最有名的對這種觀點的支持者當屬美國記者理查德•霍格蘭(Richard Hoagland)。他在其1897年的著作《火星遺址:永恆邊緣的一座城市》(The Monuments of Mars:A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中指出,附近還有一座荒廢的城市以及人造金字塔的遺跡。總之,他贊成這種所謂火星上的人臉是人造物的說法,還指出附近的建築也可能是人造的。鮑威爾和漢考克的《火星之謎》(The Mars Mystery)很大程度上是對霍格蘭所提觀點的強化,但是卻讓更多讀者知道了這一點。這本書成為了這兩位作家的近期暢銷書之一。霍格蘭、漢考克、鮑威爾分別在火星建築和地球上的金字塔——尤其是大金字塔——之間找到了相似之處,因此很多人相信,兩種建築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即大金字塔的建造涉及到外星因素。

“火星臉”很快成名,又很快銷聲匿跡。1998年和2001年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探測器以及2002年的“火星奧德賽號”(Mars Odyssey)探測器都拍攝到了“火星臉”。這同北歐海盜火星探測器在1976年拍攝所使用的鏡頭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分辨率更高,新的圖片使得這座建築看起來不那麼像一張臉。在一些觀察者看來,這就是“明確證據”,證明了有些圖像是偽造的,或者說地球之上的某個強國(美國?)在1976年和1998年轟炸了火星表面的某處,毀滅了外星文明的證據。

消除了“火星臉”的同時也毀滅了人們對火星金字塔的興趣,雖然它們仍繼續佔據著互聯網上某些陰謀論小角落。那麼該如何利用這些火星上的金字塔呢?我們所能得到的——或許只能得到的——就是圖片證據。這些圖片讓我們相信火星上存在一張臉。即使懷疑論者看到了那張臉,他們也會認為它是天然的異常事物,純粹的光學伎倆,或攝影幻覺——或者三者皆有。就金字塔而言,許多人認為,同火星上的臉不同,這些建築看起來似乎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那些聲稱有明顯證據證明火星表面存在金字塔的人認為,金字塔被部分毀壞了——在我看來,他們很難獲得“明顯證據”,因為當你站在一堆碎石或天然的小山前面,你很難區分它們,更不要說從數千英里外的空中了。

霍格蘭和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埃文斯基(Vladimir Avinsky)都提到了賽多尼亞地區的金字塔形小山,但是二人對此金字塔的看法有所不同。在所有火星金字塔名號的候選者中,最有名的當屬“D&M金字塔”。實際上,它看起來根本就不像一座金字塔,只是因為它同平面圖一樣呈五邊形。(地球之上從未發現過任何一座呈五邊形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的名稱來源於其發現者文森特•迪皮耶羅(Vincent DiPietro)和格雷戈裡•莫勒納爾(Gregory Molenaar)。他們是計算機科學家,任職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附近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讓這座金字塔名聲大震的另一個因素是,它離火星上的那張臉相對較近(10英里),它們在南北線上精確地排成一排,就像埃及的大金字塔那樣。這座金字塔很大:其最短的邊也有將近1英里長,軸心有2英里長,半英里高——大約是大金字塔高度的5倍。這似乎並不是人工修建的建築,而是用精密儀器修建的——很可能是由我們的外星鄰居修建的。如果這些金字塔的確是出自同一種人之手,即修建了地球上的金字塔的人(如同絕大多數作家所認為的那樣,尤以霍格蘭為代表),那我們為何在地球上見不到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呢?我會這樣認為,外星訪客在火星上修建了如此巨大的金字塔,而僅在地球之上修建了小號的,這是多麼不公平啊……

不管怎樣,還沒有人去爭論它的存在與否,而是爭論它(a)是否是五邊形的,(b)是否是金字塔,(c)是否是人造的。霍格蘭和其他人對這些問題置之不理。他們認為,指出圖片上的異常之處或不規則形狀能增強其觀點的說服力。他們隨後把各種建築聯繫起來,得出結論:這些建築證明了一座城市的存在,霍格蘭甚至在建築群中認出了一個城市廣場。

在最終的分析中,他認為火星上不存在金字塔是不可能的——必定能證明其存在。與此同時,同樣清楚的是,任何分析都純粹是建立在航空攝影基礎之上的,如同地球上的以及火星上的人臉證據一樣,它們都是不充分的。而就“D&M金字塔”而言,它最有可能是天然小山,因為當你不借助霍格蘭在上面所畫的白色五邊形去看這座金字塔時,它並不像五邊形。對於火星金字塔的爭議,只有等到人類開始火星探索之旅時才能得到解決。因此,這種爭論或許還要持續數十年。

在回到地球問題之前,讓我們快速提一下月球——也是外星金字塔謎團的一部分。蘇聯航天工程師亞歷山大•阿布拉莫夫(Alexander Abramov)在“寧靜之海”6(Sea of Tranquility)看到了金字塔形的建築。他聲稱,該建築的位置排列同吉薩金字塔群完全一樣。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進行了首次月球之旅,降落的位置正好在該地區。依我愚見,這篇文章或許旨在引起爭議——這是一篇蘇聯的宣傳文章,聲稱美國人或許向人類隱藏了一項重大發現。包括弗雷德•斯特科林(Fred Steckling)在內的幾位美國人支持這種猜測。我們讓他來證明,他的圖片分析揭示了在各種隕石坑中存在金字塔的可能性。“阿波羅8號”拍攝到了一張圖片,“阿波羅16號”也拍攝到了一張圖片,這些圖片上的確有不尋常之處。但是,它們頂多能證明月球表面存在異常現象,除此之外什麼也證明不了,除非我們再次回到月球,進行現場勘查。

這些圖片,無論是在月球上拍攝的還是在火星上拍攝的,都非常有趣。它們提出了外星建築存在的證據,值得我們去分析和討論。但只是一些極其錯綜複雜的觀點被提出來了,迄今為止仍未得到有效證據的支持。這些圖片不能證明任何事物,當然也不能證明我們不是唯一的存在。但是在最近幾十年,顯然有大量發現表明,生命是宇宙中的必然存在。雖然火星上的生命或許還未能進化到能夠修建上層建築物的階段,但是火星的確曾有過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有些還來到了地球。所有證據都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本身就有著外星血統。我們就是外星人!

 

1 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年-1790年)是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等,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偉大領袖,參與起草了《獨立宣言》。

2 約翰•亞當斯(1735年-1826年)是美國第一任副總統(1789年-1797年),其後接替喬治•華盛頓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1979年-1801年)。

3 恩裡科•費米(1901年-1954年)是美籍意大利物理學家,193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首次提出β衰變的定量理論,並負責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續鏈式裂變核反應堆,發展了量子理論。

4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是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

5 阿那克薩哥拉(約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28年)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他主張地球是一個圓柱體,相信天體和地球的性質大體上是一樣的,否認天體是神聖的。

6 “寧靜之海”:“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20日降落在月球之上,當時的著陸點以及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地方就叫做“寧靜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