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第十三章 用間第十三 >

第十三章 用間第十三

給別人錢,不是給對方定價,是給自己定價

原文

用間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像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華杉詳解

「用間」,曹操註:「戰者必用間諜,以知敵情之實也。」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曹操註:「古者,八家為鄰,一家從軍,七家奉之。言十萬之師舉,不事耕稼者七十萬家。」

為什麼是八家為鄰呢?杜牧註:「古者,一夫田一頃。夫九頃之地,中心一頃,挖井樹廬,八家居之,是為井田。怠,疲也,言七十萬家,轉輸疲於道路也。」

杜牧說的「井田」,和我們中學歷史學的井田制說法不太一樣。歷史課本對井田制的解釋,是九宮格,每格一百畝,周邊八個格是私田,一格是一家人的;中間一格是公田。大家一起先幹完公田的活,才能幹私田的。私田的收成歸自己,公田的收成歸公家。這個「公家」,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天下為公的「公家」,而是公爵家,比如秦穆公家、宋襄公家。

杜牧說的有什麼不同呢?杜牧說的中間那一格,不是公田,而是住家的村子,八家人的房子、水井、公共設施,在中間那一格。

周朝的井田制,到底是不是周圍私田,中間公田那麼安排的,本身並不可考。我也比較懷疑,比如大家一起干公田的活,有點跟人民公社一樣,誰出工誰出力,出了工,有沒有出力,都不好管理。另外,為何要中間的收成歸公家?如果私田收成都很好,公田收成不好,怎麼算?遠遠不如每家交稅來得簡單。

所以我比較傾向於井田制的井,不單是把土地畫格子畫成井字形,而是杜牧描述的那樣,周圍是田,中間是井,是住家。

八家一個井田,一家當兵,七家負責後勤運輸供奉,所以十萬之師,要七十萬家供養,這耗費太大了。

這個戰爭的耗費,孫子在第二篇《作戰篇》裡就詳細反覆地強調過,這裡再一次強調,我們可以看到孫子的價值觀,就是對戰爭的耗費、勝利的代價,非常的謹慎。不像我們現在有的人,隨口就喊「不惜一切代價」,那就像電視劇裡鄧小平說的:「空話太多了。」任何事情都有代價,做事最重要的計算,就是計算代價,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戰爭的耗費這麼大!相持數年,就爭那勝利的一天!在每天這麼大的耗費下,如果居然捨不得在間諜工作上花錢,因為不肯花錢而不知敵情,那這將領真是最不仁慈的人、最不負責的將領,不是國君的好輔佐,不是能勝利的好主帥。

「不仁之至也」,孫子對這種行為的批評,把「不仁」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不體恤國家、不體恤人民的行為。整部《孫子兵法》的價值觀,就是「用仁義,使權變」,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仁義是本,權變是末。往往人們容易以為權變、詭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學不懂兵法了。

楚漢相爭,劉邦就是最捨得花錢的,項羽就是最不捨得花錢的。楚漢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達一年之久,並被斷絕了外援和糧草通道。陳平獻計,讓劉邦從倉庫中撥出四萬斤黃金,買通楚軍的一些將領,施離間計,讓項羽疏遠了鍾離昧,攆走了范增。最終劉邦得以突圍而去。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冒頓包圍,還是陳平用計,重金去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讓冒頓放劉邦回去。

項羽在花錢的價值觀上和劉邦相反。他是在面對人民的時候,能做到愛民如子;面對人民幣的時候,更加愛人民幣如命。韓信說他說得很形象:「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an)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刻好了大印,放在手裡磨嘰,玩磨得失去了稜角,還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

凡事能花錢解決,都是代價最低的。在間諜上花錢最多,又是最節省的。張預註:「相持且久,七十萬家財力一困,不知恤此,而反靳惜爵賞之細,不以啖間求索知敵情者,不仁之甚也。」

每一天都有七十萬家在花錢,這錢他不心疼,反而心疼給間諜的爵祿賞賜,不花錢去瞭解敵情,離間敵人,這真是不仁到了極致了。

這個道理,書上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工作中,就非常難了。實際上,這是最難的一部分。難在哪兒呢?這是人性之難,難在四個心態。

心態一:大錢花習慣了不知不覺,小錢是預算外的,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

每天七十萬家在花錢,一家一塊錢也是七十萬,但這每天都像水一樣在流,他感覺不到。如果額外要花五萬塊賞錢,他就受不了。

心態二:算別人的賬,不算自己的賬。

他在處理這問題的時候,心裡不是算自己的賬,算自己一天這七十萬家要花多少錢。而是算別人的賬:「就算這樣,你憑什麼要拿我這麼多錢?你值嗎?你配嗎?」然後心裡就不服氣了,不平衡了,不願意了,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讓對方佔便宜了。項羽就是典型的這種心態,他覺得你們都是跟我混飯吃的,我打天下你們跟著混,還要我賞賜嗎?

對於這種心病,給一劑藥:你給別人錢,不是給對方定價,是給自己定價。需要給他很多錢,不是因為他身價高,是因為你身價高。不是因為他值錢,是因為你的事值錢。

這就像大公司花10億美金收購一些初創公司。那窮小子才搞了一年半載,甚至可能還沒收入的公司,他能值10億美元嗎?他要拿了10億美元,比我這個CEO還有錢了。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收購他,明天他可能成為你的競爭對手,顛覆你的市場,所以10億美元很便宜了!

心態三:我怎麼知道給他錢是對的呢?可能給了卻沒價值,甚至給錯了!

比如要買通敵將,錢給了,人卻沒買通,他吃裡扒外。比如要施離間計,卻反而中了別人的反間計。那不是花錢買倒霉嗎?

這種心態也很普遍,聽上去似乎也有道理,其實都是沒出息的道理。花了錢,卻上了當,這本來就是你應該考慮到的。如果花錢就百分之百解決,那世界豈不是太簡單太容易?

而且有時候,花錢只是創造或排除一些可能性,從來就不是百分之百。還拿上面的收購案為例,你不收購他,他說不定也幹不起來,也威脅不到你;或者你收了他,明天又冒出個別的。這都沒辦法,是因為你自己太值錢。

心態四: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對這種心態,有一劑特效藥:多花冤枉錢,是把錢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

只有你花錢的面足夠寬,你才能提高錢花到刀刃上的概率。而一旦有一分錢花在刀刃上了,就百倍千倍萬倍地賺回來了,這跟做投資是一個道理。間諜工作,就包含長期大量的天使投資工作。

如果你想「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那是一廂情願,是最沒出息的想法。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所以明君賢將,其動輒戰勝敵人,成功超出眾人者,就在於事先瞭解情況。

梅堯臣註:「主不妄動,動必勝人;將不苟功,功必出眾。所以者何也?在預知敵情也。」

北周名將韋孝寬,做驃騎大將軍,鎮守玉璧。他最能撫御人心,善用間諜。派入北齊工作的間諜,都能用命盡力。也有接受他金錢的北齊人為他通報消息,所以北齊有什麼動靜,北周朝廷都能隨時掌握。北周有一個大將,叫許盆,韋孝寬把他視為心腹,派他去鎮守一城,沒想到許盆卻舉城投降了北齊。韋孝寬大怒,派間諜去刺殺他,很快就把人頭送來了。韋孝寬的諜報工作,就這麼得心應手!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

要想事先瞭解情況,不可占卜問鬼神。

不可像於事。

不能用相似的事情推測。

杜牧註:「像者,類也。言不可以他事比類而求。」這句話很重要,信息量很大!

歷代中國說客,要說服人的時候,都喜歡用打比方的方法。現在商家做廣告,也喜歡打比方。比如那牙膏廣告,用冬天把樹幹刷白來打比方,告訴人刷他的牙膏能防止蛀牙。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啥關係也沒有。能不能證明那牙膏就能防止蛀牙呢?完全不能證明。但是,聽上去就很有道理,看上去就印象深刻。這就是類比對人思維的影響。

所以,當我們真正要作出重大決策的時候,絕對要排除類比思維對自己的影響。開會的時候,要就事論事,禁止人打比方,打比方最能偷換概念,類比思維最能自欺欺人的。

不可驗於度。

這句話又有不同解法。

曹操註:「不可以事數度也。」不能用事物的一般規律、經驗來猜度,因為任何例外都可能發生。

這個,曹操自己就犯過錯誤,赤壁之戰,他把戰船連在一起,別人提醒他防火攻,他以事數度之,說冬天不會刮東南風,結果就刮了。

李筌註:「度,數也。夫長短、闊狹、遠近、大小,皆可言之於度數;人之情偽,度不能知也。」把「度」解釋成數據。

其後各家注說得都差不多,但都沒說最關鍵的——「度數」是什麼?

後學者便有解釋,「度」,度數,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位置)。不可驗於度,是指不能用證驗日月星辰運行位置的辦法去求知敵情。我們看《三國演義》,諸葛亮經常夜觀天象來預測吉凶。《孫子兵法》就告訴我們了,這靠不住。

所以古人什麼都明白,沒有一個迷信的,知道要瞭解敵情,「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一定要有人實地在現場看過問過,才知道。

讀書,要有正確的讀書價值觀。從對「度」的解釋,我們看到有一般規律說、數據說、星象說,哪個是對的呢?其實哪個對,已經不重要。每一個,都給了我們一個看問題的角度,而且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角度,引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學到更多。

很多人會去訓詁考證這個問題,但所有考證,無非在其他古書中翻到對「度」這個詞的一些用法,代入到這句話中來推演一下,不能說前人說的不對,提出一個新的「標準答案」。王陽明專門說過這個問題,讀書要問自己的收穫,而不是去訓詁考證所謂正確的解釋。

五種間諜的使用方法(1、2、3):所有疑心,都是懷疑自己

原文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華杉詳解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間諜有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一起使用,敵人不知道消息是從哪兒洩露的,這就是神妙的道理,國君的法寶。

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因間,是誘使敵國鄉人做間諜。

「鄉人」,十一家注裡很簡單,沒有特別解釋,就是敵國當地人。如杜牧注為「敵鄉國之人」,梅堯臣注為:「因其國人,利而使之。」利用當地人,給他利益,利用他。賈林註:「讀『因間』為『鄉間』。」他說這裡「因」就讀「鄉」。

不過郭化若將軍對「鄉人」有特別解釋,他說鄉人是春秋時對敵方官鄉大夫的略稱,齊國叫「鄉良人」,宋國叫「鄉正」。《周禮・鄉大夫》說,鄉大夫的級別,是介於司徒和鄉吏之間。

郭將軍的解釋也有價值,總要有點身份、管點事,才能提供有價值的情報。

善用鄉人的例子,是大家熟悉的「聞雞起舞」的祖逖(ti)。祖逖家本是北方大族,五胡亂華,漢人南渡,西晉變東晉,祖逖就常懷恢復中原之志。祖逖生性豁達,輕財仗義,又發奮讀書,聞雞練武,練成文武雙全,智勇仁義信俱備。

祖逖為人,最能愛人下士,叫人對他死心塌地。為了自己手下人,他可什麼「原則」都不管。手下賓客眾多,也不乏雞鳴狗盜之徒。揚州災荒時,有的賓客出去劫掠富戶,被官府捉拿,他利用自己勢力去把人撈出來,不僅不加責備,還說:「比復南塘一出不?」咱們要不要再去南塘幹一票?他來這一手,大家都覺得跟祖大人干,死而無憾。

像祖逖這樣「上對下恩義相結,下對上人身依附」的「中國模式」,只能做豪強,做不了天子,也做不了國家柱石大臣。如果天子、宰相也是只認兄弟伙,只要你死心塌地跟我,違法亂紀我都罩著你,用縱容屬下貪腐來換取他們的忠誠,那是「以腐治國」,國家非敗亡不可,梁武帝就是例子。

祖逖後來受朝廷猜忌,憂憤而死。他那樣無法無天,能不被猜忌嗎?

回頭再說祖逖怎麼利用「因間」,和他對下人一樣,也是恩義相結,只要你跟我,一切我都保你。祖逖任豫州刺史,和後趙石勒接壤。時逢亂世,河南是晉趙邊境地區,地方豪族皆結塢自保。那些塢主都有兒子在後趙做人質。祖逖則對他們放寬政策,任由他們兩面討好,對他們恩禮有加,讓他們提供情報,又時不時假裝去攻打一回,向後趙顯示這些塢堡和他沒有關係。如此這般,塢主們對祖逖都非常感戴,後趙有什麼風吹草動,都來匯報。祖逖能收復河南大片土地,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內間,是利用敵方的官吏。

杜牧講了七種人,可以發展為內間:

1. 敵之官人,有賢而失職者;

2. 有過而被刑者;

3. 有寵嬖(bi)而貪財者;

4. 有屈在下位者;

5. 有不得任使者;

6. 有欲因敗喪而展己之才能者;

7. 有翻覆變詐、常持兩端之心者。

杜牧說:「如此之官,皆可潛通問遺,厚貺(kuang)金帛而結之,因求其國中之情,察其謀我之事,復問其君臣,使不和同也。」

敵方的官吏,有本來賢達,但犯了錯誤,前程受影響的;有被刑罰,心懷怨恨的,或者父親受刑影響子孫前途的;有寵妾情婦或有特殊愛好又貪財的(不是說就怕領導沒愛好嗎?有愛好,就有弱點);有對自己地位不滿的;有不得志才能得不到發揮的;有希望己方失敗自己才有機會的;有反覆無常,常持兩端之心的;這些人都可發展成內間。

不過你要用對方內間,對方也會演戲給你看。周瑜打黃蓋,就是打給曹操看。曹操認為黃蓋心懷怨恨,真心來降,不加防備,結果就被黃蓋火燒赤壁了。

行賄敵國有寵嬖貪財者,孫子本人就中了這一招。吳國夫差將越王勾踐五千殘兵敗將包圍在會稽山,眼看越國就要亡國了。這時候誰跟著吳王呢?三個重臣:伍子胥、孫子、伯噽。勾踐來使要投降,伍子胥勸吳王不給他機會,徹底消滅越國。這時候勾踐就派文種帶了金錢美女去行賄伯噽。說越國表面是投降吳王,實際是投降伯噽先生您。以後越國的美女金帛,都先通過您再給吳王,越國的財富,就是伯噽先生您的財富。這伯噽就全力幫越國了。

奸臣總是有忠臣沒有的本事,伍子胥、孫子的話吳王都不聽,就聽伯噽的。伯噽後來還配合勾踐害死了伍子胥——伍子胥正是他當初落難時把他引薦給吳王的恩人。勾踐敢於親自去吳國做人質麻痺夫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伯噽的保護。後來說服夫差放勾踐脫身回國,還是伯噽。給夫差送上西施、鄭旦,是通過伯噽。建議夫差重建姑蘇台,並給他送上越國最好的木料,幫他消耗吳國民力財力,還是通過伯噽。

勾踐把用間方法,還有前面《計篇》裡「兵者,詭道也」說的,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等等,一部《孫子兵法》都用盡了,孫子一點招都沒有,眼睜睜看著吳國滅亡。

前面學過的李世民滅竇建德之戰,也有內間的作用。

李世民包圍了王世充,竇建德來救。李世民搶先佔了虎牢關,竇建德攻不進去,還總被他衝出來殺傷士卒。李世民有沒有軟肋呢?有。他最怕的,就是竇建德不在這兒跟他戰,轉頭去攻打他的後方。兵法不是說了嗎?當敵方佔了爭地,不要去進攻,當引兵而去,趣其所愛,攻其必救,引他出來,再在路上埋伏打他。你不是佔了虎牢關嗎?你自己佔著吧。

這麼簡單的道理,竇建德帳下當然不會沒人知道,謀士凌敬進言說:「應當全軍渡過黃河北上,攻佔懷州河陽,安排主將鎮守。再率領大隊人馬擊鼓舉旗,跨越太行山,開進上黨縣,虛張聲勢隱藏目的,不必麻煩作戰。加速趕到壺口,逐漸驚擾蒲津,奪取河東土地,這是上策。實行這個方針定有三條好處:一是到無人防守的地方,軍隊萬無一失;二是擴大地盤招募兵卒;三是唐軍對王世充的包圍自己就會解除。」

凌敬所言,既是爭地的標準戰法,也是圍魏救趙之計,可以說也沒多大奇妙,都是教科書似的戰略,竇建德覺得有理,準備聽從。如果這樣做,李世民就麻煩了。

這時候,誰幫了李世民的忙呢,是王世充自己。王世充被李世民圍得急了,怕竇建德撤兵而去,洛陽城就陷落了。王世充的使者長孫安世私下送金銀珠寶利誘各個將領,讓他們勸竇建德別走。各個將領全都勸諫說:「凌敬不過是個書生,怎能跟他談打仗呢?」竇建德耳朵根子軟,一個書生的意見,當然頂不過那麼多大將,於是他就反悔了,最終被李世民拖死在虎牢關下,被李世民生擒,送到長安斬了。

竇建德的大將們做了王世充的內間,害了自己,害了竇建德,也害了王世充。

這就是領導者的痛苦,人人都會向你進言,但有的人是忠心為國,有的人進言背後,則是為了自己的權位和利益,你怎麼分辨呢?連進言的人他自己都分辨不清!竇建德的案例,凌敬是就事論事,公忠體國,大將們則是都得了王世充好處。但他們為王世充說話的時候,也是理直氣壯的,並不認為自己是收了錢才這樣說,為什麼呢?這是古往今來只要是人都拿手的特長——自欺欺人——把自己先欺了,自己都相信自己說話是公允的了,就理直氣壯了,我十萬大軍,為何要躲避李氏小兒區區三千五百人呢?以他們的智商,根本認識不到戰局有多麼凶險!

內間的案例太多了,專門寫一本書都寫不完。內間們並不是都懷有叛國的目的,他也不知道自己進的讒言對國家有那麼大的危害。他只不過是嫉妒那有能力的人,不希望他建立功勳;或者想表達一點與眾不同的見解,找到一種存在感,這就被敵人拉下水了。

我們常哀歎某某主君為小人所誤。那小人呢,並不都是伯噽那樣的壞人,往往就是一些沒有見識的人,他自以為自己對主君忠心得很,主君也認為他是忠心的。往往這種人,最容易被發展成內間,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內間,也不能識別發展他的人送他東西的目的。這種沒見識的小人哪,對國家的破壞,比真正的壞人還大!因為主君對他不設防,認為他沒壞心。

鴻門宴,劉邦得以逃生,關鍵在於買通了項羽的親叔父項伯。項伯認為自己在害項羽嗎?不認為。項伯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做了劉邦的內間嗎?不知道。他不過是個「老好人」,絕對「沒有壞心」,項羽絕對想不到防備他,而他確實在鴻門宴之前就跟劉邦約為婚姻,成了親家了。

所以國家不能用所謂「有德無才」的人,國家大事,只有有足夠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參與討論。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為德就是最大的見識,這世上沒有「有德無才」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沒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有欲因敗喪而展己之才能者」,這種情況也很普遍,很可怕呀!比如大家本來都是公忠體國,但是主君用了甲的計策,沒有用乙的計策。乙是希望這事情最後成功呢,還是失敗呢?很多人都會希望他失敗,以證明自己的正確。部分人就可能因此協助敵人搞破壞!

「有翻覆變詐、常持兩端之心者。」今天投降這個,明天投降那個的,各方都想爭取他,但各方都不信任他,隨時把他拋棄。三姓家奴呂布就是典型人物,為什麼叫三姓家奴呢?他本來姓呂,這是一姓。後來認丁原為義父,二姓丁。被董卓買通殺了丁原,又拜董卓為義父,三姓董,這就是三姓。不過三姓還不是結束,後來為了貂蟬,又殺了董卓。所以最後他要投降曹操,曹操就不敢留他,把他處死了。

孟達也是。他本是蜀將,投降了魏國,後來經不起諸葛亮引誘,又要降蜀。諸葛亮故意洩露孟達和蜀國交通的信息,讓司馬懿知道,這樣絕孟達的後路,催他下決心舉事。司馬懿也瞭解孟達首鼠兩端的性格,也寫信引誘他,把他穩住,然後卷甲急進,八天到孟達城下,把他斬了。司馬懿沒賠本,平了孟達之亂,穩住了城池,諸葛亮也有小賺,至少除了魏國一將,折騰了司馬懿一場。孟達就被拋棄了。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反間」,就是誘使敵方間諜為我所用。怎麼誘他呢,杜牧說有兩種方式:「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所用也。」要麼厚厚賄賂,讓他更願意跟我干;要麼假裝不知道,故意演些假戲給他看,讓他回去誤導他的主君。

楚漢相爭,項羽就中了劉邦的反間計。劉邦想除去項羽的主心骨亞父范增,先用內間,讓陳平用了四萬兩黃金,買通項羽手下將領,散佈謠言,說范增、鍾離昧等對項王封賞不滿,要和劉邦聯合滅項王呢!項羽本來封賞方面就不太大方,這話他雖然不敢相信,但也聽進去了,這就做好了鋪墊。等項羽使者到漢軍營中來,陳平先以太牢之具,高規格,好酒肉接待。席間話沒說兩句,便故作驚訝道:「什麼?你們是項王使者?我還以為是亞父使者呢?」馬上叫人撤去酒菜,降低接待規格和標準。使者回報,項羽大怒,就把范增攆走了。

這故事聽上去像哄小孩的一樣可笑,但項羽居然會上當。為什麼呢?一是陳平事先的謠言輿論作了很充分的鋪墊;二呢,還是在於項羽自己,他對跟他幹的人本身就不夠慷慨,所以他自己心裡就有鬼,就不踏實,就認為任何人要背叛他跟劉邦,都是完全可能的。

所有的疑心,都是懷疑自己。

項羽的疑心並沒有錯,他自己的親叔父項伯,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的那個,就是劉邦的內間,在項羽抓了劉邦父親要殺時,也是他勸住的。劉邦得天下後,賜項伯姓劉,封射陽侯。

劉邦自己也中過反間計,中了誰的計呢,就是那個匈奴狠角色,冒頓單于。

韓王信叛亂,聯合匈奴,和漢朝作戰。劉邦想一舉端掉匈奴,派了十幾撥使臣去打探虛實。冒頓把精兵強馬都藏起來,盡給漢使看到一些殘兵弱馬。所以使者個個回來都說匈奴可擊,只有婁敬說這是匈奴反間計,故意誤導我們的。劉邦一心想打,信心百倍,罵婁敬惑亂軍心,把他關起來,說等我凱旋後再處置你。

結果劉邦在白登被冒頓四十萬大軍包圍,差點掛了。靠陳平設計買通冒頓的寵妃,才議和得歸。不過劉邦有個好處,馬上把婁敬放出來,封關內侯,食祿兩千戶。而其他十幾個說匈奴可擊的,全部處斬。

熟讀兵法,也做不到不中計,因為每一次情況都不一樣,都有各種可能。

五種間諜的使用方法(4、5):生間和死間

原文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華杉詳解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

死間是最悲慘的了,被派出去的時候,就已經被自己人出賣了。什麼叫死間呢,就是傳遞一些假消息給自己的間諜或使者,讓他帶給敵人。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當然一不可能洩密,二更能得到敵人信任,三呢,他當然也不知道保護自己。所以當真相敗露的時候,他一定會被敵人殺死,所以叫死間。

最著名的死間,就是酈食其了。劉邦派他去說降齊國。他憑三寸不爛之舌,真把齊王給說下來了,他還向齊王拍胸脯,說我要是騙你,你把我烹了。結果呢,他和齊王高高興興喝酒。韓信卻不願意一個書生耍嘴皮子比他打仗功勞還大,直接發兵攻打不設防的齊國。酈食其就稀里糊塗成了死間,被齊王架起鍋煮了,齊國也為韓信所滅。

春秋時有一個著名的死間案例。鄭武公想伐胡國,怎麼辦呢?先和胡國聯姻,讓他兒子娶胡女為妻。然後在朝會的時候,問群臣,我國要開疆拓土,往那邊發展合適呢?大夫關期思說:「胡可伐。」關期思的判斷是對的,但可悲的是,他不知道主公問這話的目的是找一個死間,他這算是第一個舉手報名了。鄭武公大怒,道:「胡,兄弟之國,子言伐之?何也?」把他推出去斬了。

胡國國君當然很快聽說了,非常感動!不設防備,鄭武公就起兵滅了胡國。

北宋和西夏作戰,還有一個死間的例子。派一個假僧人,吞蠟丸入西夏,被抓住拷問,招供肚子裡有蠟丸。取出來一看,蠟丸裡是給西夏謀臣的密信,西夏就把那謀臣殺了,假和尚當然也得死。

生間者,反報也。

死間是一去不復回;生間相反,是活著回來匯報的。

李筌註:「往來之使也。」按李筌說法,外交使節,廣義上都是生間,都是間諜。

杜牧註:「往來相通報也。生間者,必取內明外愚、形劣心壯、矯捷勁勇、閒於鄙事、能忍饑寒垢恥者為之。」

南北朝時期,東魏西魏爭戰,西魏的宇文泰派達奚武偵察東魏的高歡軍營。達奚武帶領三名騎兵,穿著敵人衣服。到傍晚,離敵營數百步,下馬偷聽,知道他們的軍中號令。於是上馬經過各軍營,好像夜間警戒一樣,遇到有不遵守法令的士兵,就拿鞭子抽打。這樣,達奚武全都瞭解敵軍的情況,並稟告宇文泰。

陳平這樣的人有什麼本事呢?就是有分豬肉的本事

分豬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本事,協調各方關係的本事,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原文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用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華杉詳解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

張預註:「三軍之士,然皆親撫,獨於間者以腹心相委,是最為親密也。」三軍將士都親,但間諜最親。

杜牧註:「受辭指縱,在於臥內。」

梅堯臣註:「入幄受詞,最為親近。」

都進入到內室交代任務,所以是最親近的了。

杜佑註:「若不親撫,重以祿賞,則反為敵用,洩我情實。」

每一個派出去的間諜,都可能被對方發展為反間。如果我不是親自領導,重重賞賜,恩義相結,就可能反為敵所用,出賣我方軍情了。

賞莫厚於間。

要肯花錢,在間諜工作上,花再大的錢,都是小錢,因為你一是在買天下,二是在買自己的生命,結局就是得到天下,和丟掉性命二選一。比如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包圍,陳平申請說:「願出黃金四萬金,間楚君臣。」劉邦馬上給錢,都不問計劃,錢怎麼花,為什麼是四萬?為什麼不是三萬也不是五萬?

事莫密於間。

沒有什麼比間諜更秘密的事,間諜工作,就是地下工作,秘密工作。

杜牧註:「出口入耳也。」

杜佑註:「間事不密,則為己害。」

就像陳平要買通項羽手下,散佈謠言,如果事機不密,那就害死自己了。

非聖智不能用間。

杜牧註:「先量間者之性,誠實多智,然後可用之。厚貌深情,險於山川,非聖人莫能之。」

知人知面不知心,你要知他的心,知他的智,知他的能,還要能駕馭他,這是只有聖智之人才能做到的事。

王皙註:「聖智能知人。」

陳平是專給劉邦做間諜工作的,很多人都否定陳平的人品,最著名的傳言就是「盜嫂受金」。「盜嫂」,是說他哥哥對他特別好,他卻跟嫂嫂私通。這個沒有明確證據,但傳言很盛。「受金」,則是他跟劉邦當官後,收受下屬賄賂,這個是劉邦責問他時,他自己承認的,他說他剛來,沒錢,沒錢就辦不了事,所以才受賄。很多人都否定他,劉邦卻信任他,把最機密重大的諜報工作交給他負責。

陳平自己是不是聖智之人呢?他做諜報,用了哪些人,怎麼用,史籍沒有記載,但是記載了他年輕時的一件事跡,每年社祭,鄉親們都願意陳平做社廟裡的社宰,主持祭社神,為大家分肉。因為他把肉一塊塊分得十分均勻。父老鄉親們紛紛讚揚他說:「善!陳孺子之為宰!」小陳宰肉宰得太好了!

陳平感慨地說:「嗟乎!使我能宰天下,亦如是肉也!」——假使我陳平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恰當、稱職。

所以陳平這樣的人有什麼本事呢?就是有分豬肉的本事。分豬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本事,協調各方關係的本事,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陳平之後不僅為劉邦六出奇計,奪取天下,而且在劉邦死後,保全自己,呂後死後,誅除諸呂,匡扶漢室,都立下安邦定國之功,成為漢朝宰相。

非仁義不能用間。

「仁義」怎麼解?

陳皞註:「仁者有恩及人,義者得宜而制事。主將者,既能仁結而義使,則間者盡心而覘(chān)察,樂為我用也。」

王皙註:「仁結其心,義激其節。」

張預註:「仁則不愛爵賞,義則果決無疑。既啖以厚利,又待以至誠,則間者竭力。」

所以仁義,是一種領導力,既能與人心心相印,又能不吝嗇賞賜,決策斷事還能果決無疑。你的胸懷,你的人格,你的情義,你的慷慨,你的洞察,你的決斷,你的本事,都讓人服氣!讓人除了踏踏實實、死心塌地跟你干之外,不作他想!

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間諜工作太高深,太凶險了,我們的任何間諜,都可能被敵人策反,被敵人控制。駕馭間諜,既要推心置腹,恩義相結,又不能信任任何人。這推心置腹和不能信任之間的關係,太微妙了。

間者回來匯報,他說的是否是實情?或者他以為是實,而實際是敵人製造的假象來騙他的。這要非常微妙之間的思考,才能得到實情。劉邦這樣的用間大師,也會上這樣的當。比如他上冒頓的當,派出十幾撥使者,都看見匈奴的殘兵弱馬,每個人都說匈奴可擊,只有婁敬說肯定是裝出來麻痺我們的,引誘我們去擊他。以劉邦的智慧,竟然把婁敬關起來,相信了那十幾個說可擊的,結果差點回不來了。

就像所有的騙術一樣,冒頓的騙術是教科書似的,任何一本《騙術大全》上都寫得明明白白的,非常簡單的,甚至是拙劣的,是人都能想到的,一眼就能識破的。為什麼以劉邦的智慧,也會上當呢?因為這假象符合他的期望,而且他貪圖擊破匈奴之功利。你有所期待,有所貪心,就會上當。

人們會相信一些事情,只不過因為他們希望那是真的。

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微妙,微妙啊!太微妙了!

要重視大人物身邊地位低的人,這些人最能幫你辦大事

原文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華杉詳解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間諜工作還在進行,就事先告訴了別人,那麼間諜和他告訴了消息的人都要處死。處死間諜,是懲罰他洩密;處死知道秘密的人,是為了滅口。

梅堯臣註:「殺間者,惡其洩;殺告者,滅其言。」

所以做保密工作,組織紀律很嚴格,連家人也不能告訴一個字。搞兩彈一星的工作人員,離家一走好幾年,家人不知道他去哪,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也不能通信。這就是保密工作,要讓人保守秘密,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他知道。

司馬懿一生,兩次裝病。裝病賺曹爽,奪了魏國政權,那是第二次。之前還有一次,他在家韜光養晦,曹操讓他出來工作,他覺得還沒看清政治形勢,不想出山,怎麼辦,就裝病,說得了風痺。曹操不信,派人夜裡去查探,他果然在那裡一動不動歪著,曹操就信了。所以這裝病也好,裝瘋也好,一定要人前人後一個樣,有人沒人一個樣,大意不得,因為隨時可能有探子在暗中察看。

有一天,司馬懿在內院歪著,院子裡呢,正在曬書,竹簡攤開了一片在那兒曬。突然,來了暴雨。讀書人哪,司馬懿一看書要澆濕了,忘了自己在裝病,騰身而起,就去收書。結果呢,就被自家一個婢女看見了。那婢女驚得張大了嘴巴。同時在內院的還有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張春華當機立斷,竟然親手格殺了那婢女。所以司馬懿狠哪,他老婆也是狠角色。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凡是要攻擊對方的軍隊,攻打對方的城池,殺掉對方的將領官員,一定要知道對方守將是誰,左右親信、掌管傳達通報的官員、守門官吏,和近侍官員的姓名,一定都要我們的間諜弄清楚。

這一段信息量很大,可以解釋好多事情。

先說要知道對方守將。這一句最好理解。打仗,是和對方主將作戰,主將的能力,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羸兵弱旅到韓信手裡就是勁旅,因為他有「驅市人以戰」的本事,就是隨便在街上糾集一幫烏合之眾,他都有辦法讓他們殊死作戰。而四十萬大軍到了趙括手裡,就得任人宰割。所以長平之戰前,秦軍想方設法讓趙國調走廉頗,換上趙括。自己又悄悄地調白起為主帥,並嚴格保密,令:「有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王齕(he)對廉頗的棋局,悄悄換成了白起對趙括,趙軍就敗了。

劉邦遣韓信、曹參、灌嬰擊魏豹,問:「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劉邦說:「這小子還乳臭未乾,不是韓信的對手。」

又問:「騎兵將領是誰?」答:「馮敬。」劉邦說:「哦,那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也算不錯,但還是搞不過灌嬰。」

再問:「步卒將領是誰?」答:「項它。」劉邦說:「搞不過曹參。吾無憂矣!」

所以做主帥,不僅對自己手下人員要熟悉,對敵軍上下各個將領的人物背景、軍事能力、性格特徵,甚至個人愛好,都要熟悉瞭解。

上面是說要瞭解對方將領,那為什麼還要瞭解左右、謁者、門者、舍人呢?張預舉了一個例子,還是劉邦。劉邦戰敗脫逃,投奔韓信軍中,直接就到了韓信臥室,把韓信的印信收了,把韓信軍隊的指揮權抓到了手裡。他若不是之前有細緻的基礎工作,就算他是主帥,安能不驚動韓信,就能到他床邊?

還有一個衝到對方床上的例子,而且不是劉邦到韓信床上那樣的自家人,而是衝到敵軍主帥床上。戰例是春秋時楚宋交戰,楚軍圍了邯鄲差不多一年,城內到了人相食的地步,還誓死不投降。楚軍也疲憊不堪。宋國想把楚軍耗走。楚軍則開始建房子、耕田,顯示要長期佔領,就在這兒安家了,不走了。在這種情況下,宋國執政華元夜裡親身潛入楚軍大營,直接就衝到楚軍主帥子反的床上,把子反劫持了。兩人在床上談判,楚國退軍,華元到楚國做人質,簽訂了和議。

如果華元事先沒有周密的間諜工作,把子反的左右、謁者、門者、舍人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有所默契,他怎麼可能摸到子反床上?

還有一例,民國時鐵血鋤奸,戴笠要除掉偽上海市長傅筱庵。通過誰呢?通過他最親信的,跟了他幾十年的「兩代義僕」、廚師朱升源,乘他在虹口官邸熟睡之際,用菜刀把腦袋砍了下來。朱升源跟傅筱庵有義,但還有更大的國家大義。

所以要重視大人物身邊地位低的人,這些人最能幫你辦大事。

五種間諜,反間是關鍵

原文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捨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華杉詳解

這裡是強調五種間諜,反間最重要,是用間的關鍵。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捨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

一定要把敵國派到我國的間諜找出來,重利收買他,把他留了下來,誘導他,這樣反間就可以為我所用。

這裡的「捨之」,曹操註:「捨,居止也。」讓他住下來,有點軟禁的意思。軟禁起來,在腐蝕他,誘導他,策反他。

張預註:「索,求也。求敵間之來窺我者,因以厚利,誘導而館舍之,使反為我間也。言捨之者,謂羈留其使也。淹延既久,論事必多,我因得察敵之情。」

扣留對方使者,拖延時日,以期能策反以為己用。漢朝與匈奴,頻繁相互派使者,大都有間諜任務,相互扣押使者,也是常事。其中蘇武被扣十九年不投降,留下了蘇武牧羊的千古傳奇。

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

由反間瞭解了情況,則鄉間、內間就可以為我所用了。

梅堯臣註:「其國人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間而知之。」

張預註:「因是反間,知彼鄉人之貪利者,官人之有隙者,誘而使之。」

通過和反間談話,知道敵國鄉人中貪利之徒,也知道朝廷大臣誰跟誰有矛盾,就可以安排下一步利用。

所以反間,也不一定完全是策反投降我們,就是把他留下來酒肉侍候著,不停地跟他聊,讓他言多必失。張預說:「淹留既久,論事必多,我因得察敵之情。」

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

通過從反間那裡瞭解的情況,可以知道什麼樣的假情報可以對敵方起到顛覆性作用,就可以派出死間去傳遞。

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

通過反間瞭解敵人的疏密,生間就可以按期回報敵情。

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所以五間之事,反間為本。用間要下大本錢,反間要下最大本錢!

「先勝後戰」的關鍵是不勝不戰

原文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華杉詳解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殷商的興起,是依靠夏國的伊摯。

曹操註:「伊摯,伊尹也。」

「伊摯」,就是伊尹,這裡孫子把他作為間諜的第一個案例。伊尹的身份比較複雜,大概是廚師、家庭教師、帝王師、間諜、軍師、相國、聖人。

伊摯首先是個廚師,也是中國廚師的祖師,我們燒菜說關鍵是要掌握「火候」,這個火候論就是伊摯提出來的,伊摯提出五味調和說和火候論,他的廚藝是有理論的。

伊摯是夏朝有莘國國君的廚師和貴族子弟家庭教師,專研究兩件事:烹小鮮和治大國。所以我都懷疑老子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不是受伊摯啟發。因為老子只是說,而伊摯在這兩方面,都堪稱中華始祖:烹飪,他被稱為中華廚祖;治國,他被封為「商元聖」。

商湯為了得到伊摯,娶了有莘國君的女兒,伊摯作為陪嫁來到商,《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湯尊伊摯為帝王師,教他堯舜之道。同時,由於伊摯是夏國人,熟悉夏國內情,又多次返回夏國從事諜報工作,包括結交夏桀的元妃妹喜,大量竊取夏國情報,為商滅夏發揮了關鍵作用。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孫子舉的第二個間諜案例,是姜子牙。周朝的興起,是依靠在殷商的姜子牙。姜子牙曾經為商紂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瞭解了很多商紂王的內情。

孫子舉伊摯和姜子牙兩人為間諜的案例,引起很多後學的不解,甚至不滿。因為讀兵法的,特別是注兵法的,還是讀書人多、儒生多。伊摯和姜子牙都是儒家價值觀裡的聖人,孫子將他們說成間諜,而間諜再怎麼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再說這二人做了什麼間諜工作,也是不可考據,他們在商和周的建國大業裡發揮的核心作用,更絕不是間諜的作用。

梅堯臣說:「伊尹、呂牙,非叛於國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為民也。」這兩位並非叛國間諜,而是良臣擇明主而事之,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張預也不滿意以伊尹、姜子牙為間諜例子,他說:「伊尹,夏臣也,後歸於殷;呂望,殷臣也,後歸於周。伊、呂相湯、武,以兵定天下者,順乎天而應乎人也。非同伯州犁之奔楚,苗賁皇之適晉。」

伊尹是夏臣歸於殷,姜子牙是殷臣歸於周,二人分別輔佐湯、武平定天下,是順天命、救人民,和伯州犁、苗賁皇之流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賁皇,就是標準的叛國者了。

伯州犁,是晉國貴族,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奔楚,為楚國太宰。

苗賁皇,是楚國貴族,羋(mǐ)姓,斗氏,若敖氏之族,楚國令尹斗椒之子,楚莊王九年,斗椒作亂失敗,楚莊王滅若敖氏之族,賁皇逃到晉國。晉任之為謀主,為晉國八大良臣之一。

晉楚兩國鄢陵之戰,二人就分別站在國君旁邊,指點自己過去祖國軍隊的內情,給國君出主意。不過苗賁皇技高一籌,晉軍獲勝。

鄢陵之戰是春秋時期經典大戰役,史書對二位叛臣的表現記載非常生動:

伯州犁陪同楚共王觀察晉軍陣營。

楚王問:「晉兵正駕著兵車左右奔跑,這是在幹啥?」

伯州犁回答說:「在召集軍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軍集合了。」

伯州犁:「在開會商量。」

楚王:「搭起帳幕了。」

伯州犁:「在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撤去帳幕了。」

伯州犁:「快發佈命令了。」

楚王說:「非常喧鬧,塵土飛揚。」

伯州犁:「這是準備填井平灶,擺開陣勢。」

楚王:「都登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拿著武器下車了。」

伯州犁:「這是聽取主帥發佈誓師令。」

楚王問道:「要開戰了嗎?」

伯州犁:「還不知道。」

楚王:「又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都下來了。」

伯州犁說:「這是戰前向神祈禱。」

看這對話,就知道間諜多麼可怕!一舉一動都被對方瞭如指掌!

伯州犁還把晉厲公親兵的位置告訴了楚共王。這樣,楚軍就知道晉君的位置了。

當然,晉厲公這邊有苗賁皇,彼此彼此,他也知道了楚共王親兵的位置。不過苗賁皇不像伯州犁那樣,說得詳細、生動,甚至還有點八卦,卻沒什麼實際用處,苗賁皇直接說了最關鍵的。他向晉厲公提出建議說:「楚國的精銳部隊是中軍,主要是那些楚王的親兵。如果分出一些精兵來攻擊牽制楚國的左右兩軍,再集中三軍主力攻打中軍楚王的親兵,一定能把它們打得大敗。」

晉厲公依計而行,楚軍敗退。

楚共王決定次日再戰。晉國的苗賁皇也通告全軍做好準備,次日再戰,並故意放鬆對楚國戰俘的看守,讓他們逃回楚營,報告晉軍備戰情況。楚共王得知晉軍已有準備後,立即召見子反討論對策,子反當晚醉酒,不能應召入見。楚共王無奈,引領軍隊趁著夜色撤退。鄢陵之戰,以晉軍的勝利而結束。

所以孫子強調間諜的重要,得到什麼人,都不如得到對方的人。而得到對方的人,還要得到對的人。得到的人不對,還是搞不贏別人。

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所以明君賢將,以有大智慧的人做間諜的,必成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情報來決定行動。

杜牧註:「不知敵情,軍不可以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故曰:三軍所恃而動。」

李筌註:「孫子論兵,始於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將者可不慎之哉?」

整部《孫子兵法》,從《計篇》開始,以《用間篇》結束,並不以戰鬥、攻擊為主要內容,為將者,能不引起深思,慎重行事嗎?

李筌所論,正可作為本書的結語。《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四個字:

先勝後戰。

「計」,是為了先勝,有勝算而後舉兵;「間」,還是為了先勝,掌握敵情,知己知彼,然後出戰。

「先勝後戰」的關鍵又是什麼呢?是——

不勝不戰。

沒有勝算,沒有勝局,就不要動。兵法主要是研究不戰,不是研究戰,要能不戰而自保,一戰而能定,才能掌握《孫子兵法》開篇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先勝後戰的思想,謀定而後動。什麼也不做,沒關係,很多情況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對事物發展起作用的因素裡面,有一個終極決定性因素,叫時間,要懂得等待,善於忍耐,並能夠觀察和利用時間帶來的變化,並且能利用時間製造變化。時間帶走了毛主席,讓鄧小平改變中國。如果想對抗這時間有所作為,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不要毛皮擦癢老想馬上做點啥。一些所謂「戰略舉措」,無非是決策者的焦慮情緒。不幹點啥,就覺得自己在「不作為」。或者主將認為不能動,國君在後方覺得他「不作為」,焦慮得不得了,非要有所動作,情緒才能緩解一下,一動,就成了「不作死,就不會死」。

附錄:《用間篇》全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像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捨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