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甲骨文 > 翻譯簡介 >

翻譯簡介

x2zhao

即日起開始翻譯紐約客專欄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甲骨文:遊走在中國與西方之間》。

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學士,牛津大學文學碩士,1996年隨美國和平隊來到中國,在四川涪陵師範學院支教,是當地僅有的兩名外國人之一。1999年,何偉來到北京,開始獨立寫作生涯,同時成為《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站的助理記者,並為《大西洋月刊》、《華盛頓郵報》、《國家地理雜誌》和《紐約客》等媒體供稿。此後作為職業作家長居北京。

從1996年開始,他陸續完成了三部書寫中國的紀實作品,並稱為「中國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講述涪陵生活的《江城》(River Town),此書獲得了國際著名的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第二部是以普通人的生活變化為基點、描述整個中國社會變遷的《甲骨文:遊走在中國與西方之間》(Oracle Bones: A Journe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提名;最後一部是何偉花了7年時間遊歷和寫作而成的《開車遊歷中國:從農場到工廠》(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此書在2010年2月榮登亞馬遜英文網站銷售書榜的第一位。此外,前兩部書都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

作為一名攻讀文學的學生,作為一名曾經身在中國的中文教師和記者,我讀過無數描寫現代中國的小說和傳記文學;然而,很久以來,沒有任何一本書,比何偉的文字——一個外國人描寫他眼裡的中國的文字,更為打動我。在看完《江城》的時候,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有人問我,有什麼人是真正願意去瞭解這個國家,願意實在地愛這個國家的普通人,何偉,我會說出你的名字。我要大聲地說:那些總是像神一樣偉大的天朝領導,那些動不動就謾罵「美國霸權、韓國棒子、日本鬼子」的愛國青年,還有那些像我這樣受過高等教育、過著舒適生活、為自己的小成功洋洋得意的人們,都沒有資格與你相比。

你把你的智慧、學識和青春歲月,獻給一片你曾經全無瞭解的土地。你把你在普林斯頓和牛津學到的英美文學,教給西川涪陵師範大專的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後,大多將回到他們出生的四川邊遠村落,在那兒的中小學擔任英文教師。你走進深山,面對著長江紮營,聽著它奔騰不息的密語。你走進那個嚴重污染的城市,與麵館老闆一家及各式各樣的普通人成為朋友,你寫下你和他們的交往,寫下那些普通中國人在時代巨變中的煩惱、掙扎和堅強。你喜歡沿著農田奔跑,又時不時走進貧窮農戶的家裡,用你剛學會的中文與他們交談。你記錄即將消失的三峽,那些注定被淹沒的古老村鎮,那些從此遷出祖祖輩輩生活之地的平凡人家。

你,一個來自美國的年輕人,走到這個陌生國家被遺忘的角落裡,忠實地記錄著普通人的掙扎於奮鬥,忠實地記錄了這個社會的變遷。」

而在看完《甲骨文》以後,我決定開始翻譯這一本書。這本書已經有台灣譯本,但內地沒有發行,網絡上也看不到譯本。我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樣的中國人能讀到它。我將避開書中一些敏感的政治內容,對另外一些不涉及敏感詞的篇章進行翻譯。另外要指出的一點是,這本書在台灣發行的版本與在英美發行的版本名字不同,因為我沒有看過台灣版,所以不知道書的內容是否也有出入。台灣版名字是Oracle Bones:A Journey between China's Past and Present(盧秋瑩女士的譯本譯為《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而我的譯本依據的是英美版的名字Oracle Bones: A Journe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摘錄一段網上介紹此書的內容:「《甲骨文》全書從1999年5月寫到2002年6月,作者穿行於北京、上海、新疆、台灣、南京、安陽、丹東、涪陵、武威等地,穿插記錄了中國的過去與現在。使用『甲骨』作為書名,是因為甲骨曾經被中國人用來記錄遠古、占卜未來,具有連接過去與將來的寓意。」

最後在此記錄一名中國記者對何偉的評論:「他不只是一個記者,一個作家——他就是故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