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給理想一點時間:精選集 > 陳方:中國年輕人為何不敢晃蕩青春? >

陳方:中國年輕人為何不敢晃蕩青春?

飛機上,座位旁邊坐著一位外國年輕人,他剛剛參加完湖南衛視「漢語橋」的比賽,要飛到石家莊找他在德國結識的朋友。

他是波蘭人,在德國學習工作了很多年,這一次代表德國參賽。比賽的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正好可以利用參賽完的時間在中國和朋友一起旅行。波蘭小伙說這一次可以在中國待九十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嗎?」他說他還沒有固定工作,在德國打工掙點錢,然後就去周遊世界,他說他去過很多國家,認識了很多人,旅行改變了他的人生。繼續好奇,我問他多大了。他說,現在已經二十八歲了,不過還可以再盡情晃蕩幾年,然後再把生活固定下來。

一個二十八歲的波蘭小伙還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過著「年輕人」的生活,讓人好生艷羨。在中國,一個二十八歲的小伙子該是什麼狀態?二十八歲的中國年輕人已經不再年輕,我們在著急地戀愛結婚生子,著急地買房買車,著急地拼事業。我們在焦慮著如果三十歲還不能出人頭地,這輩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舊好奇於波蘭小伙的「晃蕩」狀態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很另類,他對我的問題表示很驚訝,他說在他生活的環境裡很多年輕人都是這個狀態。他問我難道沒有出國旅行過嗎,沒有看過世界嗎,那你年輕時都做了些什麼?

我和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就開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個二十八歲的中國小伙,如果還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還沒有結婚成家,整天晃蕩來晃蕩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會輿論裡的另類,甚至還會被貼上「社會青年」的標籤。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說不好。但必須得承認,很多中國年輕人還是渴望能擁有一段「晃蕩的青春」,否則,我們也不會一看到別人在「晃蕩」內心就心生感慨。年輕就應該有年輕的狀態,遵從內心的奔放和自由,能按照自己內心的意願和興趣生活。比如,那位波蘭小伙對語言感興趣,便開始學習漢語,他從不考慮學習漢語能不能為將來謀生。而我們不行,大學選擇專業時就必須考慮將來的就業情況。

中國的絕大多數年輕人一畢業就被庸常的生活綁架了,為什麼我們失去了「晃蕩青春」的勇氣?一方面,傳統意義上按部就班進入主流軌道的「社會習慣」主導著我們;另一方面,社會現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剝奪了「繼續晃蕩」的機會。世俗社會中,「剩男剩女」所帶來的家庭壓力還可以抗爭,但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尋得謀生的飯碗。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後如果不盡快佔領一個「坑」,等你晃蕩夠了,這個「坑」早就被別人佔了。社會上那些待遇較好的單位,在招聘時一般都只對應屆生開門,往屆生乃至「社會青年」是很少有機會的,找一個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強謀生的工作,又必須考慮到未來的養老前景。

波蘭小伙並不完全理解這樣的「糾結」,他在德國認識很多中國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狀態和他也有些相似。但從他的講述中我能體會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國年輕人之所以敢晃蕩,大抵都是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寬裕,晃蕩完青春,並不影響他們以後穩定的生活,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蘭小伙的晃蕩狀況截然不同。

一畢業就「老」了,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太多選擇。你可以在內心晃蕩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態晃蕩,你必須找一個主流的外殼來保衛你晃蕩青春的內心衝動;如果說你想像波蘭小伙這樣以生活的姿態「晃蕩青春」,那麼必須付出有可能「晃蕩一輩子」的風險代價。

如果哪一天中國年輕人可以隨心所欲晃蕩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國的社會問題存在最少的時候。

作者博客:http://blog.ifeng.com/1274849.html

(陳方,《燕趙都市報》時評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