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 > 後記 >

後記

林達

做出這本書,是多年斷斷續續自然走出來的結果。

好幾年前,由於偶然機緣,在廣播裡第一次聽到有關特萊津猶太兒童漢娜的故事,被深深打動,我們買了書,開始翻譯,得到編輯吳彬的支持。在這段時間裡,查閱了許多有關特萊津的資料,想搞清楚特萊津集中營運作方式的細節。因此給兩本相關書籍的作者寫了信,最後還是沒有完全找到答案,在心裡留下一些疑問。

被害的漢娜留下了四幅畫作,我們因此開始去瞭解特萊津的孩子們學畫的過程,閱讀了孩子們的藝術教師弗裡德的傳記、巡迴展內容和相關資料。在寫了介紹弗裡德的文章之後,我們迷上了特萊津孩子們的畫作,於是開始收集刊登這些畫的出版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除了畫還有詩作留下來。那一年聖誕,我們經過華盛頓,特地去肯尼迪藝術中心,看猶太兒童合唱團演唱根據特萊津兒童詩作譜成的歌曲聯唱和朗誦。

在這些年裡,我們陸續把特萊津兒童畫發給編輯朋友,只是希望和朋友分享一種心情。大致在二五年,三聯書店籌備紀念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六十週年的出版物,編輯想到了這些特萊津兒童畫,提出選題,希望中國的孩子也能瞭解這段歷史和猶太兒童的故事。她把我們平時傳給她的兒童畫,再傳給了負責選題的汪家明先生。得到汪家明先生的支持,確立了選題,然後問我們是否願意從現有的出版資料中選編一些畫,寫出相應的時代背景和盡可能豐富的特萊津的真實故事,目標是做一本兒童讀物;確定的讀者群,是和畫作者們同樣年齡段的孩子——兒童、青少年,同時又希望,這本青少年兒童讀物,也能在一定意義上適合成人閱讀。

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真正瞭解了特萊津的整個運作過程:一批猶太藝術家、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死亡威脅下利用特萊津提供的特殊環境,在松和緊之間,覓得一點點空間保護孩子的心靈。我們進一步讀了在特萊津創作排練兒童劇的劇作者傳記,聽了兒童劇今天演出的一些錄音,也驚訝地讀到特萊津男孩宿舍中存在的雜誌選集,並且發現,在戰後主要參與保存和編輯出版這些雜誌的幾個倖存者中,有我們已經熟悉的漢娜的哥哥。而在以前翻譯的《漢娜的手提箱》中,這些情節完全沒有出現。在寫作特萊津故事的時候,由於已經有了《漢娜的手提箱》一書,她的故事我們一筆帶過,涉及這個故事只是為了引出她哥哥的故事。接著,我們讀了有關一批特萊津成人藝術家的故事。

有關納粹種族屠殺的大背景,除了過去積累的閱讀,我們還參觀了華盛頓浩劫博物館中有關納粹從種族優生理論向屠殺過渡的展覽,閱讀了相關書籍,也採訪了我們的德國朋友和猶太人朋友。這些資料綜合在一起,寫出了一個在大背景下的兒童青少年版的特萊津故事。

本書的畫作是從我們可能得到的出版物和布拉格猶太人博物館公開的館藏品中挑選的,初選之後,又請汪家明先生作出最後選擇。選擇的原則是兼顧畫作的畫面效果和反映孩子的生活。配詩的啟發來自猶太人博物館出版的《我再沒有看到另一隻蝴蝶》,也選了這本書中的一些畫和配詩。關於孩子的資料來自不同的參考書。這本書的文字寫作部分在二五年就已完成,沒想到出版社購買資料版權的過程不太順利,直到去年才完成。《像自由一樣美麗》,是編輯起的書名。這本書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相信所有參與製作這本書的人,都和我們一樣,很長時間經歷一種難言的心情。這本書的起點或許可以追溯到更早,在我們童年的時候,周圍也在發生類似的故事,只是這樣的故事不再有人關心,我們沒有如猶太民族那樣,執著地認為,必須把它記下來、講出來。而對我們這代人來說,記憶始終還在那裡。

第一次做這樣的書,我們沒有經驗,可是在第一次印刷出來之後,感覺必須作一些說明。首先是,說明這本書的主體是特萊津兒童的詩畫,事實上,也是這個主體敘述在直接打動讀者,我們的文字只是一個補充和陪襯。另外,必須說明這是一本主要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的書籍,因此對畫作也附加了說明。在寫作時確實有些困擾,在語氣和描述上,要照顧盡可能年幼的孩子,歷史背景因此盡可能做得簡約,盡量往淺裡寫。我們想,這只是圍繞特萊津猶太兒童的一個歷史引子,假如有興趣,少年讀者會去進一步尋找更深的讀物。關鍵是,希望讓孩子們受到觸動,對這段歷史有所感悟,引出興趣來。可是,這些故事的歷史背景確實超越了兒童話題,所以,可能還是做得對兒童及成人兩頭都不夠“適度”。

我們還是希望這本書能有更多的小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