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

作家的處女作通常都會比較粗糙、生澀,我倒覺得自己的《二十位人性見證者》流暢易讀,句句是重點。這是很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可歸之於三十年前的資料欠缺,另一方面跟我的心境有關。

其實,那時我並不覺得是在寫文章,而是懷著一顆滾燙的心,毫無障礙地跟遙遠甚至是隔世的攝影大師們溝通。影像是完全不需要翻譯的語言,是攝影家被生命感動、受週遭事件啟發的瞬間卻也是永恆的印記。好的攝影家不只記錄事件,也把自己的價值觀、藝術素養與生活態度透過鏡頭前的人、事、物展現出來。這些大師還真教會了我如何在平凡人間看到不平凡的意義。

說實在的,那時即使沒有任何文字數據可引用,我也有很多心得可說。因為我自己也拍照,對攝影的執著以及投入的時間、精力、熱情一點也不亞於這些大師。他們在意的事情、觀察的重點以及表現的力道、象徵意義的高度,我都瞭然於心,而這點是許多專精理論的學者不容易達到的。

當然,即使非常辛苦地從雜誌、畫冊甚至是展覽海報、廣告文案拼湊線索及簡單年表,數據仍然是不夠周全的。也正因為如此,在消化那些零碎數據時,我自然而然地採取了一種跳躍式的寫作方式。可喜的是,即便過了這麼久,現在每次重看,我還是會被那無拘無束的文體吸引,現在就寫不出來了。

直到今天,我也沒為這本書中的任何一篇感到遺憾,也沒有為當時的選擇感到後悔。為《雄獅美術》1提筆寫專欄,是早在1983年的事,第一版結集出書則是在1985年的春天。在當時的世界出版環境,並沒有人敢如此果斷地把攝影史上的某些大師集合在一本書裡,並做「人性見證者」的定位。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寫了再說。

這本書之所以能長久廣泛地受到讀者喜愛,仔細想來,是因為那個年代的我超越了時間、地域、語言及經濟條件的種種局限。如今,任何人想要瞭解任何事,只要上上網,就可找到鋪天蓋地的數據,光是從哪裡下筆,就夠考倒很多人了。數據太多就等於沒有數據,因為所有好的信息都可能被垃圾掩蓋了。

近二十年來,我有機會讀到了更多數據,一些原本絕不洩露私事的大師也有傳記公開了。然而,在重新出版此書時,我仍然決定不添加任何新素材,希望這本具時代意義的著作——華人地區中第一本系統介紹世界攝影大師的書,能夠保持它的原貌。

已經這麼多年了,好幾代的攝影愛好者依舊會不時提到我寫的這本書。它沒有被淘汰,是因為其中沒有偏見、意識形態或市場企圖,恰如其分地做了判斷。它反映了一位寫作者純真的初發心,對感動他的影像發自內心地想要與人分享,就像小孩子在看到美好事物時所發出的驚歎!

希望下一代或是下下代的攝影愛好者,初讀這本書的心情也是如此。

——阮義忠,201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