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六章 Attractive——情與愛的科學小秘密 第一節 早戀為什麼禁止不了? >

第六章 Attractive——情與愛的科學小秘密 第一節 早戀為什麼禁止不了?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所以,當你的另一半問你「你喜歡我什麼」時,千萬不要認真回答,她/他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我想聽表揚,請開始你的表演。」

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需要理由嗎?非常需要。 雖然愛情的發生是隨機的,但如何提高這個概率,卻大有學問。不管是戀人還是朋友,所謂「吸引」,歸根到底就是一種「有獎賞意義的感知」 。我接近你,能給我帶來物質或精神上的獎賞,那就意味著你對我有吸引力了。而針對吸引力的來源,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羅蘭·米勒(Rowland S. Miller)總結了五個因素,分別是: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和障礙 。我們分別來講講其中的學問。

一、外貌

壞消息是,不管承不承認,我們自打出生起,就天然的都是「外貌協會」的成員。好幾項獨立研究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連嬰兒都是以貌取人的。甚至剛出生一周的嬰兒,他的目光也會在長相較好的人身上停留較長時間。從進化的角度看,這種天生「勢利眼」是有必要的,因為人類普遍的審美標準背後都蘊含著健康、年輕、精力充沛等生理意義。外貌是潛在伴侶基因健康狀況的視覺指標,客觀顯示著雙方後代的健康和容貌情況。同時,基於「美即是好」的模式化觀點,絕大多數人會認為外貌出眾的人還具備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等特質。所以說,我們對他人做判斷時最直覺性的要素,也就是所謂的「眼緣」,是不容忽視的硬指標。

好消息是,人畢竟不是動物,不會像孔雀那樣,由於性選擇壓力,不得不在外表上進行無休止的軍備競賽。這裡所說的「外表」,只是指儀表整潔、身材勻稱、精神飽滿、適當修飾這樣一些基本的要求。

這裡有個誤區。很多人以為,既然貌不如人,那我乾脆放棄這個戰場,直接進入「內在美」的層次好不好?人醜就要多讀書嘛!等我成了世界首富,誰還敢說我醜?這其實是把問題想複雜了。其實,與其用驚天動地的成就讓人忘記你長得多油膩,倒不如勤洗澡多運動,更有助於提升你的吸引力。進一步說,新西蘭社會心理學家加思·弗萊徹(Garth J. O. Fletcher)有個關於「擇偶權衡」的實驗。他發現,在性格、長相和資源這三者中間,無論男女,選擇長期伴侶時首選的其實都是性格 。只有在不考慮性格的情況下,才會有男生將長相擺在第一位,女生將資源擺在第一位的區別。也就是說,「第一眼就引人注意」當然很重要,但是,你的長相只要在平均水平也就可以了。讓你心心唸唸的那些帥哥美女,也並不一定就比你擁有更多優勢。

二、接近性

所謂「接近性」,簡單說就是:兩個人越有交集,感情越能得到回應,彼此的吸引力就越大 。

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研究發現,「接近性」對於情感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他把270個學生隨機分配到不同寢室,結果,相鄰兩個寢室的學生有41%的概率發展成好友,但如果各自在樓道兩端,概率就迅速下滑到10%以內。而且,接觸得越多,就越能增加喜愛程度,這也就是所謂的「曝光效應」,因為重複見面會增加心理獎賞的程度。心理學家羅伯特·扎伊翁茨(Robert Zajonc)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密歇根大學的學生觀看畢業紀念冊(事先確定受試者不認識紀念冊裡的任何人),看完後,再拿來一些單獨的照片,讓他們按照喜歡的程度打分。這些照片裡的人,有的在紀念冊裡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結果發現,在紀念冊裡出現次數愈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跟這個人本身的顏值反而關係不大。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只要人、事、物不斷在你眼前出現,你就有可能產生喜愛的感受。

所以,物理上的接近會帶來心理上的接近,人就是這麼現實。如果你相信「有緣千里來相會」「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天天隔空寫情書,愛上郵遞員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同樣,也不要用老套的「欲擒故縱」來吊人家胃口。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力,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對方面前的熟悉度,盡可能安排共同參與的活動,大膽地表現出自己的心意,才能拉近兩個人的距離 。

三、互惠性

我們天性上就覺得付出應該是相互的,所以更容易喜歡上那些喜歡我們的人。這不僅因為別人喜歡我們,讓我們很有面子,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天生害怕被拒絕 。而換個角度看,對方喜歡我們的程度,其實就是對方接納我們的可能性。所以, 真誠的讚美,永遠是接近內心的捷徑 。

四、相似性

我們更容易喜歡上那些和我們一樣的人 。這種偏好,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人們很少注意。比如,在美國費城(Philadelphia)和弗吉尼亞(Virginia),名字叫Philip和Virginia的人不成比例地多;而地理學家(geographer)之中,最常見的名字則是George和Geoffrey。如果問這些人為什麼起這個名字,為什麼搬到這個州,為什麼學這個專業,對方不一定會意識到是因為這種相似性。但是統計數據表明,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反過來說,展現相似性,同樣也是一種示好的表現。比如說,一起交談的人裡,地位低的會不自覺地模仿地位較高者的表情和動作,對你有好感的人會特別積極地回應你的情緒和話題,領導講的笑話總是會特別「好笑」,群裡回復「哈哈哈哈哈哈」的比回復「哈哈」的對你更上心。就連俗話所說的「夫妻相」,也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會被跟自己相似的人吸引,另一方面也比較容易被喜歡的人影響,做出跟他們一樣的表情,久而久之,真的越長越像了。

當然,也有人說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差別越大的人,反而越容易在一起。這個說法,有四分之一是正確的——差異性中的「互補」部分,在兩性關係的後半程,特別是在後半程中發生矛盾時,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直覺上,我們更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但從長期相處的角度來講,大處一樣、小處不同的人,更容易化解矛盾,更適合長期相處。在前一個階段,也就是兩人開始交往時,共同話題越多,三觀越契合,聊得越開心,也越能建立穩定的情感關係。但是,交往時間長了,你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從「是否契合」變成「是否能持續產生新鮮感」,以及「出現矛盾時如何化解」,於是「互補性」就變得非常重要。比如愛好上的互補,能保持兩人活動領域的相對獨立。這在前期固然會產生「玩不到一塊兒去」的問題,但在情感的穩定期,卻能避免厭倦感和互相挑剔。而性格上的互補,在前期固然會導致兩人「不在一個頻道上」,但是在遇到矛盾衝突時,不在一個頻道,反倒能避免雙方針尖對麥芒、氣頭上話趕話,讓局面變得不可收拾。

但是,要注意,這裡說的是「互補性」,而非單純的「差異性」。一個愛社交一個愛居家,你主外我主內,這叫互補;一個喜歡直接溝通,一個喜歡悶聲憋著,這顯然不是互補,雙方完全不能互相滿足需求。歸根到底,我們喜歡的是能讓我們快樂、能給我們提供支持的伴侶,而不是差異性和新鮮感本身。

五、障礙

這個因素,跟前四項都不一樣,它根植於人的逆反心理。簡單說就是:越得不到的越想要,越有人反對就越堅定 。有人把這種行為模式叫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Romeo and Juliet effect)」。如果沒有長輩營造的緊張感,哪有年輕人轟轟烈烈的愛情?張愛玲也說,不管紅玫瑰白玫瑰,娶到手的就黯然失色;可望而不可即的,才有資格成為心口的硃砂痣、床頭的明月光。這是另一個人生階段的「障礙」所導致的心理吸引。

身邊最常見的案例,就是早戀。校園環境本來就給青少年提供了以上所說的接近性、相似性、互惠性的優勢,再加上老師家長三令五申、無所不用其極的防範與懲罰的「障礙」,簡直就是天然的愛情催化劑。不過,早戀之所以大多不靠譜,也正因為這個環境太適合談戀愛,吸引力的觸發條件太充分,導致任何兩個人都可能產生情愫,反而沒辦法瞭解兩人合不合適、是不是真心。

由此可見,「障礙」這個因素,往往也帶有一定的危險性。障礙畢竟是暫時的,逆反心態畢竟也不是愛情。當你意識到對方的吸引力純粹來自「得不到」時,一定要多加小心。當然,除了保持警惕,還有一種合理的方式可以正向利用這種心態增加自己的吸引力,那就是「展現自己是個很受歡迎的人」。一個人越是受歡迎,就意味著成為其親密的朋友/戀人的難度越大,而這本身就是一種「障礙」。社交場合中你常會發現,很多人都樂於標榜自己「應酬多」「忙不過來」。雖然他們大都是以抱怨的口氣說自己是在「瞎忙」,但其實質上的目的,是想通過「我很受歡迎」來進一步增加自己的社交魅力。在兩性關係中,這個原則同樣有效,適當地展現自己的異性緣,只要不帶「花心」的態度,是會起到正面作用的。

這裡有兩個誤區,一是在被追求時「欲擒故縱」,顯得自己很難接近,希望以此增強對方的興趣;二是在追求別人時表現得死心塌地,希望通過證明自己的專一重情,打動對方。

欲擒故縱為什麼錯?因為「障礙」所產生的吸引力來自於「得不到」(這是加分項),而不是「對方不喜歡自己」(這是減分項),而欲擒故縱,會讓對方覺得你沒那個意思。死心塌地為什麼也錯?因為「我的眼裡只有你」,在對方心中產生的感覺頂多是感動,而不是魅力值的提升,所謂「十動然拒」,就是這個道理。持有這兩種錯誤思想的人,如果碰到一起了還好說,正好是一個拚命追,一個死命逃,明明心裡都樂意,卻能共演一出俗套的言情劇。但是,如果他們分別遇到的都是正常人,那就很尷尬了。

TIPS:

小學問:吸引力,可以來自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也可以來自障礙。掌握這些影響因素發揮作用的原理,瞭解它們相互之間的作用關係,就可以主動提升別人對自己的好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