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四章 Stay Fit——如何擁有自律的人生? 第三節 改變自己,要經歷哪幾步? >

第四章 Stay Fit——如何擁有自律的人生? 第三節 改變自己,要經歷哪幾步?

萬事開頭難,偏偏自律是開頭很容易,堅持卻越來越難。看看你手邊,有沒有只看了開頭的新書,只寫了幾頁的筆記本,一年也去不了幾次的健身房?這是因為,在「自我改變」這件事上,你沒有在正確的階段做正確的事情 。心理學家詹姆斯·普魯查斯卡(James Prochaska)和卡洛·迪克勒蒙特(Carlo DiClemente)在20世紀80年代的共同研究成果表明,自我改變從來不是戲劇性的覺悟和突變,而是有一系列必經步驟的。具體來說,在徹底完成改變、建立新習慣之前,你要經歷五個階段:

1.前意識階段(precontemplation):沒有感到問題的存在,或拒絕承認問題的嚴重性

2.意識階段(contemplation):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性

3.準備階段(preparation):瞭解相關步驟,做事前準備

4.行動階段(action):開始執行計劃

5.保持階段(maintenance):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並繼續執行計劃

在每個階段,你所需要對應的策略是不一樣的。而一般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在還剛處於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意識階段」時,就直接去行動。然而這個時候恰恰是你熱情最高,但決心也最脆弱的節骨眼,一旦遇到強大阻力(這幾乎是肯定的),一瞬間,你那點兒決心就承受不了負荷了。比如說,你什麼時候最想減肥呢?是不是剛稱完體重,覺得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了的時候?又好比,你什麼時候會最想要發奮讀書呢?是不是剛拿到成績單,慘不忍睹的時候?

是的,當你開始意識到問題的時候,你想要改變的意願是最強烈的。但是,如果這時立刻把意願轉化為行動,就很容易產生過高期待,做出不切實際的計劃。社會科學家喬恩·艾爾斯特(Jon Elster),把這種在最開始制訂計劃時高估自己的傾向,稱為「計劃謬誤」。艾爾斯特認為,人們之所以會低估完成一項特定的任務的困難,一是因為沒有客觀地比較類似項目的先例;二是因為沒有留足提前量,也就是過分依賴沒有意外發生的順境。 舉個例子,健身房業內有句話,叫「賺的就是不來的錢」。通常來說,辦了健身年卡的人,能堅持下來的不到兩成,一個擁有上千會員的健身房,每天能見到的,也就那麼幾十號人。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第二階段,也就是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時候辦卡,但是這時他們根本沒意識到改變帶來的不適,或者說,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於是,他們在制訂健身計劃時,對於自己能投入多少時間,能承受多大強度,會遇到什麼樣的干擾,都有一種迷之自信。於是當第一波挫折來臨時,健身的意願也就會快速瓦解,甚至遇到幾次這樣的情況之後,會形成一種「認命」的心態,覺得自己反正是個沒毅力的人,乾脆就破罐子破摔。這很像是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中所謂的「退行」(regression),人在高級階段遇到挫折,會回到低級階段尋求滿足和安慰。減肥期間間歇性的暴飲暴食,大都出於這種心態。不信,下次去健身房的時候注意觀察。那些一上來就加到很大重量,拚命練到臉色煞白的人,往往都不是因為有毅力,或是想挑戰極限,而是因為初來乍到不知深淺。這種人,你過幾天再來,幾乎肯定是見不到的。而經常定期出現的那些資深達人,無論在運動強度還是時長上,反而都非常克制。

所以說,一旦決定改變,當下要做的事,反而是要克制自己的熱情 。任何一個乍看起來很容易完成的計劃,比如每天運動30分鐘,一個月減掉10斤體重;每週讀完一本經典,一年成為業內專家什麼的,往往做起來才知道是紙上談兵。因為你事先根本沒有認真去探索自己的承受力,也沒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感受過真實的困難所在。你必須試著體驗,看看如果改變作息,會對你的心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果改變飲食,會對你的生活造成怎樣的不適;如果天天去健身,需要你的日程表有什麼樣的改變。是的,你必須充分瞭解改變會有多麼困難,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準備階段」。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不是自己潑自己冷水嗎?好不容易才想要發奮立志,你卻要我多去思考其中的困難?不,這不是在潑冷水,恰恰相反,這種降低預期的心理建設,在行為改變的過程中,能夠實實在在地提高堅持下去的概率。一言以蔽之:在改變行為的過程中,你更應該重視的,是每個改變的「成功率」,而不是「幅度」 。馬克·吐溫打過一個很有趣的比方:壞習慣就像一隻貓,你不能指望把它從窗口直接丟出去,只能一步步引著它順著樓梯走下來。也就是說,改變壞習慣的過程,應該是「小碎步快跑」,而不是「大踏步前進」。在這個問題上,賭氣是沒有用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要知道,失敗帶來的挫折感對於一個想要改變的人,打擊實在太大。而無論是想要減肥,還是想要讀書,沒有任何一次失敗是因為「預期太低」導致的。相反,所有的失敗,背後的主因其實都是「預期太高」以及進而帶來的沮喪。人的意志力有限,一件事如果不能帶來即時正向反饋的「效能感」,幾乎注定難以為繼。試想一下,如果你的目標不是每天做30分鐘運動,而是每天吃飯前先多喝一杯水,成功的機會,是不是會高很多?而當你成功達到這個目標,開始有了信心,也有了點兒成果後,再往下設定第二個小目標,是不是動力也就會大很多呢?新浪微博在2017年的一份針對10萬以上減肥者的調查顯示,那些貌似下定決心想要減肥的人,在心態上真正抱持合理預期的,不超過20%。但是,只要預期合理,你猜其中能真正進入行動期和保持期的人占比多少?90%!也就是說,下決心不難,行動和保持也不難,但是,在下決心後有一個冷靜的權衡,能對自己有合理預期,才是難中之難。

所以,當其他人興致勃勃地夢想著脫胎換骨時,你應該追求的,反而是低調、穩妥,能保證「成功率」的計劃。每次幅度不要太大,以確保成功率為第一要義。自律,就是這樣「積小勝為大勝」的結果。

TIPS:

小學問:改變不能一蹴而就,誰都必須經歷五個階段,一開始太過激進,反而是重要的敗因。記住,重要的是每個改變的成功率,而不是每次改變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