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自省之書 > 不予則不取 >

不予則不取

(戰國)鬼谷子

古代善於對敵人的言論反過來思考的人,就能改變現狀、探出實情。對方的變化難以確定,因此要周密地瞭解他的情況。

自己先要保持平靜,才便於聆聽對方的話,從而辨清事理,瞭解真相。雖與對方不直接相關,也可根據微小的預兆探索有關的重大之事。這就如深入敵境刺探敵情,先要估計敵人的能力,再打探他的意圖一樣。 先瞭解自己,才能瞭解敵人。

要說話就要先沉默,要敞開就要先收斂,要升高就要先降低,要獲取就要先付出。想敞開懷抱,就要模擬比較,以掌握對方的言論。此時,相同的聲音就會相呼應,切實的道理就會相歸屬。這就是聽真假、知異同,以刺探敵人真偽的辦法。

看對手的外表,要知道他的內心,觀察敵人的言論時,不能有疏漏,要像磁石吸鐵針那樣。自己要絕少暴露給對方,卻能迅速地捕捉對方的行蹤,無論進退,都要遵循此法。

若用人沒有完整的獎懲制度,就不能管理好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就不能準確地品評人物;若做事缺乏技巧,就會失去感情、偏離正道。

世間萬事,皆要做到不予則不取。

鬼谷子(前400年—前320年):姓王,名詡,相傳是戰國時楚人。他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他的思想和言論給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有《鬼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