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生在於心安:星雲大師為你道破人生的種種真相 > 要想,更要做 >

要想,更要做

唐朝以前,我國所有佛經不多,而且多半是譯本,少有原本,為了開闊眼界,解開更多的困惑,唐朝玄奘法師決定到佛教文化的中心——天竺(今印度)的那爛陀寺去求取真經。

決定之後,玄奘法師便開始著手準備:他先向長安的印度僧人學習梵文,然後跟在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人瞭解沿途國家的最新情況,之後到長安城外走步爬山、強身健體,最後,便是尋找同行的僧人。他認為,到佛國朝聖是每個僧人夢寐以求的,何求無伴?可是問遍了長安所有的寺廟以及在那兒掛單的外地僧人,響應者寥寥。

公元627年,唐太宗改年號為貞觀。這一年,玄奘幾次上書朝廷,請求出關,結果都未獲批准。其他僧人一個個都打退堂鼓,他們勸玄奘再等等,說不定朝廷過段時間就會取消出關的禁令,但玄奘心急如焚,他一天也等不下去了。於是,他偷偷出了長安,獨自一人踏上了取經路,這一去,就是十七年。

在天竺,玄奘法師向多位高僧學習佛經,因學識淵博而名揚全天竺,被當地大乘教徒譽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譽為「解脫天」。公元645年,玄奘法師回到長安,他所帶回的經像舍利等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篋657部。一年後,由玄奘法師口述、弟子辯機記錄的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記》成書了,譯經院也建立起來。隨後,玄奘法師開始了他的譯經工作,一生共翻譯經書75部,1335卷。

玄奘法師在佛界頗有盛名,民間對他也是推崇有加,後來更是有人將他取經的經歷寫成小說,就是著名的《西遊記》。

玄奘法師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就在於他有一顆堅決的求真之心,同時也有著即刻出發的行動精神。大多數人都是有所求的,在內心給自己制訂目標,給自己劃定夢想,卻少有實現的可能。不是那目標太過虛幻,而是缺少去做的勇氣。

很多人都會夜半深思,覺得自己的生命中錯過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也會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便去追求夢想。可是一覺醒來,一切都成泡影,昨夜所發的誓言早已經忘到了腦後,再也想不起了,於是依然如昨天一樣,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想要有所成,不光要有目標,更是要有行動的魄力。目標就好比是數字零,而行動則是一,如果沒有這個一的存在,不管堆積多少零,始終是什麼都沒有。只有將這個一置身於零的前面,這數字才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