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生在於心安:星雲大師為你道破人生的種種真相 > 所想即所要 >

所想即所要

布衲禪師和契嵩禪師是真正的以禪來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禪師戲作一首詩送給布衲禪師,大意是追悼布衲禪師的德風。詩文的前四句是:「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繼承您宗風的我,將您在世間的一切生緣行為當作我的規範。您終身都在修道,自知有病但是您不肯再去尋醫。

下面的四句是:「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慈雲布何處,孤月自相宜。」意思是說:您的道貌很難用筆來形容,您的情誼非常高遠,世間不易瞭解。您像慈雲般,該飄往何處呢?也許只有和孤月在一起最相宜吧!

布衲禪師收到這首詩後,非常歡喜。也提筆答贈一詩:

「道契平生更有誰,賢卿於我最心知。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

意思是:我雖然還沒有到離世的時候,不過為了報答您的相知和追悼詩,我只有提早圓寂。

詩作完成,即投筆而亡了。

古人有一死酬知己的故事,布衲禪師感念道友相知,並且維護道友詩文的信譽,投筆入滅,這樣生死以之的友誼,蔚為奇觀。

上面的故事,很多不懂的人以為是契嵩禪師逼死了布衲禪師,其實不然。

契嵩禪師詩中的意思是直下承擔,雖說是遊戲之作,然而真有見地。布衲禪師為了認可,毫不猶豫地入滅。其實,禪師早就看破生死,只要傳承得人,撒手就走,灑脫自在。還有什麼比這更美的事呢!

這就是先賢大德的氣度了。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來,知道自己該何時離去。

很多人都不懂這個道理,因此常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和麻煩。有的人為了興趣去從事一項工作,可是當做起來才發現,跟自己所想的並不一樣。當興趣摻拌上責任和無奈的時候,樂趣已經沒有多少了。可這時候,又往往因為看重利益而不願離開。結果是用痛苦來換取利益,之後用利益去買暫時的快樂。

這就是不懂道理的了,他們沒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來,更不知道該什麼時候離去。為快樂來,就要一心專注於快樂,當那快樂消失後,就是離去的時候了。其他事也一樣。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得到什麼,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